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佛教] 十二因緣說的挑戰與局限

 十二因緣說:概述、挑戰與局限


一、十二因緣的概述

     1. 定義與結構

       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是佛教解釋生命輪迴與苦(dukkha)根源的因果理論。  

《相應部》(Saṃyutta Nikāya 12.1)列出十二支:  

- 無明(avijjā)  

- 行(saṅkhāra)  

- 識(viññāṇa)  

- 名色(nāmarūpa)  

- 六處(saḷāyatana)  

- 觸(phassa)  

- 受(vedanā)  

- 愛(taṇhā)  

- 取(upādāna)  

- 有(bhava)  

- 生(jāti)  

- 老病死(jarāmaraṇa)  


其核心公式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中論》24:18)


    2. 功能與哲學意義

- 解釋輪迴與苦的起源:無明引發業(行),導致輪迴與苦。  

- 提供解脫路徑:斷除無明可止息輪迴,證得涅槃。  

- 哲學上以因緣和合否定恆常我(anatta),對立於印度教的Ātman思想。  


二、十二因緣無法成為定論的原因

     雖然十二因緣說在佛教內部尚具有邏輯一致性,但在跨學科與跨宗派的對話中,因以下幾點難以成為無爭議的「定論」:

  1. 邏輯上的挑戰

(1)因果關係模糊:各支之間如何必然連結(如無明→行、受→愛)未有明確機制,缺乏「必然性」。  

(2)循環因果疑問:識與名色、受與愛互為因果,可能陷入迴圈關係,難以界定先後。  

(3)宗派分歧:例如「說一切有部」強調三世實有,但「中觀派」以空性否定實體;巴利經部與大乘、藏傳佛教對「無明」與「業」哪一個更根本有爭論,難有統一。各派詮釋不一,解讀彈性大,理論方面就不具邏輯唯一與閉合性。光佛教內部就無定論。


  2. 實證上的局限

(1)前世與來世假設無法重複驗證,輪迴與業果屬不可證偽命題。輪迴說屬宗教信仰而非科學。

(2)《彌蘭陀問經》以心識流解釋業果延續,但無法提供客觀證據證實前世記憶或來世果報。  

(3)佛教唯識派提出阿賴耶識儲存業種,卻被佛教中觀派指責暗含實體論、與無我教義矛盾。  

(4)其他宗教或哲學(如印度教、西方哲學)未必承認佛教「無我—緣起—因果相續」這一體系。

(5)三世之說所仰賴的禪定、宿命通等證明方式並不被科學和其它宗教所認可。其它學說或宗教可稱禪定時或神通所感知的內容為虛是幻或入魔。

(6)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不是全知全能的。


  3. 形而上學的抽象性

(1)空性與因果張力:若一切皆空,因果鏈的真實性何在?若採二諦說調和卻難以消除虛無主義誤解。  

(2)抽象的「真諦」難為大眾直觀理解,與吠檀多的Brahman概念相比,缺乏形上吸引力。  


  4. 實踐中的社會影響

(1)業果論易被誤用為宿命論,將貧病不公歸咎於個人前世惡業,助長對受害者的指責。  

(2)雖有慈悲與當下善行的教導,但倫理應用無明確指引,現代社會改革需求難以滿足。  


  5. 文化與歷史的限制

(1)否認吠陀權威、與印度教經典衝突,佛教經驗主義在印度傳統文化中難獲認同。  

(2)部分階段描述近似舊印度哲學,非獨有的發現:例如生命起源、生命歷程的「名色」「六入」等,皆可見於古印吠陀、奧義書哲學,佛教無獨特性。

(3) 12世紀前佛教在印度衰落,部分原因是其抽象教義無法有效回應吠檀多的批判,且易被印度教文化吸納或邊緣化。  


  6. 十二因緣理論過於簡化

(1)「觸、受、愛、取、有」這五支被視為心理活動的連鎖反應,但實際人類心理遠比此複雜。

(2) 現代各學術(例如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神經科學等)指出,情感、認知、行為、生理、外在環境之間並非線性因果,而是多重交互。(a)佛教認為「愛欲(tanhā)」是苦的根源,但現代心理學、社會學指出:環境、基因、教育等多種因素也可能導致苦,不一定與執著直接相關。(b)有愛欲卻不一定導致苦,有人執著事物(家庭、藝術、信仰)卻反而感到幸福與安穩,因此執著未必帶來苦。(c)無愛欲者是否必定不苦?有些人表面無欲無求卻仍有空虛、憂鬱,反證佛教對苦、愛欲的解釋未能涵蓋所有情況。

(3) 總而言之,十二因緣的模型可能過度簡化人類的身心動態。


  7. 對生老病死的具體描述,在生物、醫學體系中有自己的理論,不必然需要佛教十二緣起的假設。


三、十二因緣論尚無法肯定的具體方面

1. 因果機制的細節:無明如何直接生成行?受如何必然引發愛?  

2. 輪迴與業果的證據:前世記憶與來世果報缺乏可驗證資料。  

3. 認知主體的連續性:無我教義下,誰是輪迴的承載者?  

4. 二諦說的統一性:世俗因果與勝義空性兩層真理的共存機制未獲共識。  

5. 業論的倫理應用:如何避免宿命論誤解並滿足社會正義需求?  


四、佛教的回應與局限

- 龍樹《中論》以空性調和因果,強調空即是有,卻因抽象難以普及。  

- 唯識派提出阿賴耶識解釋心識存續,但遭中觀派批評偏離無我。  

- 依佛陀個人親證經驗作為實證基礎,卻無法滿足外部科學驗證標準。  

- 大乘強調慈悲布施以緩解業論誤用,但社會影響仍受限。  

- 在印度發展時佛教漸吸收印度教元素密宗儀軌豐富了教義,卻也在印度教主導的文化中逐漸被同化。  


五、現代視角與學術研究 

- Paul Williams(Buddhist Thought)指出無我論對主體性挑戰具革命性,但難回應Ātman直觀需求。  

- Richard Hayes(Nāgārjuna’s Appeal)強調二諦說的抽象性易生誤解,影響普世定論。  

- Whitley Kaufman批評業論的宿命傾向,認為與自由意志及社會倫理存在張力。  

- Lars Fogelin認為佛教在印度衰落與其抽象教義及文化劣勢密切相關。  

六、結論

        佛教的十二因緣在內部展現邏輯結構與修行路徑,但因因果機制不明、實證缺乏、形上抽象、實踐爭議及文化侷限,難成為跨宗派、跨學科的「定論」。它既是一種心理—認識論模型,也是一套歷史產物,其終極意義與普遍接受度仍需在哲學、科學與社會倫理的對話中不斷檢驗與補充。知識浩瀚,但當存謙卑心,認知到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以上內容整合自Grok.com、Microsoft Copilot、Line AI 、Google Gemini 、ChatGPT 提供的資料)


【延伸閱讀】

佛教內部對佛與佛性的詮釋之分歧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佛教] 空性與法有之衝突

 空性與法有之本體論衝突

         佛教的「空性」(śūnyatā)與「法有」(法體實有)在哲學上形成本體論張力,涉及因果報應、無我教義及修行的邏輯基礎。小乘上座部系以法有論支持因果連續性,大乘中觀派則以空性否定一切自性,兩者在業果成立與修行可能性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大乘內部(如唯識派、如來藏系)亦對此提出不同詮釋,凸顯衝突的複雜性。

小乘上座部的法有論

         上座部系(如說一切有部)主張「法有論」,認為一切法(五蘊、心心所、無為法)雖無「人我」(pudgala),但具實體性(svabhāva),作為因果運作的基礎。《俱舍論》(迦多衍尼子)提出「三世實有,法體恆有」,視五蘊(色、受、想、行、識)及無為法(如涅槃)為真實存在,確保業果的連續性。例如,《雜阿含經》第937經以「火炬傳遞」比喻五蘊的因緣連續,無需恆常自我。經量部(Sautrāntika)則視無為法為概念性存在,強調「種子說」支持業力傳遞;犢子部(Vātsīputrīya)提出「補特伽羅」(pudgala),作為業力的半實體載體,引發爭議。

大乘中觀派的空性說

        大乘中觀派(龍樹)主張「一切法空」,否定一切法的自性。《中論》24:18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空性不僅否定人我,也否定法我,視五蘊、業果及涅槃為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無獨立實體。中觀派強調「不執有,不執空」,以中道避免極端實有或虛無。例如,《中論》18:7指出「言語道斷」,勝義諦(paramārtha-satya)超越概念,世俗諦(saṃvṛti-satya)則支持業果的相對真實性。

矛盾焦點

      空性與法有的衝突涉及以下本體論與實踐問題:

業果的成立:若一切法皆空(中觀派),業果如何在無自性的基礎上連續?若諸法實有(說一切有部),如何契入無我的徹底解脫?

修行的可能:空性是否否定修行的基礎?法有論是否導致執著,阻礙解脫?

倫理正義:若無我,業果的歸屬是否公平?法有論的實體性是否暗含「我執」?

這些問題在大乘內部亦引發爭議。例如,唯識派批評中觀派的「一切法空」過於極端,主張三性說(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以調和空性與法有;如來藏系(如《涅槃經》)以「真如」或「佛性」為法有的基礎,與中觀派形成張力。


佛教的回應

小乘的因緣連續性

         說一切有部以「三世實有」確保業果連續,視五蘊為實有法的因緣聚合,無需恆常自我。《雜阿含經》第937經以「火炬傳遞」比喻,強調業力的連續性而非實體主體。經量部的「種子說」進一步視業力為潛在因緣,類似唯識派的阿賴耶識。

大乘的二諦與三性說

       中觀派以二諦說調和矛盾:世俗諦支持業果的相對真實性,勝義諦以空性超越執著。《中論》24:18視業果為緣起法,無自性但具世俗功能,確保修行可能。唯識派以三性說解釋:遍計所執(虛妄分別)為執著,依他起(因緣生法)支持業果,圓成實(真如)接近空性。《解深密經》主張阿賴耶識儲存業力種子,確保因果連續性。

如來藏系與天台宗

     如來藏系(如《涅槃經》第十二品)以「真如」或「佛性」為法有的基礎,視空性為清淨本心的顯現,調和實有與空性。天台宗以「三諦圓融」(空、假、中)統合二者,主張空性(無自性)、法有(世俗現象)與中道(不二)圓融無礙,超越衝突。


為何難以化解?

      空性否定一切自性,法有論假設法的實體性,兩者在本體論上難以統一。中觀派的「緣起即空」雖邏輯上化解矛盾,但在實踐上,修行者可能難以平衡空性(無執)與業果(責任)。唯識派的阿賴耶識雖確保因果連續,但其「種子」概念可能被中觀派批評為暗含自性。如來藏系的「真如」則引發實體論質疑,例如,現代學者Mark Siderits(《Buddhism as Philosophy》)指出,法有論的實體性與空性的無自性在倫理上難以完全調和,因果的公平正義仍需世俗諦的支持。知識浩瀚,但當存謙卑心,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以上內容主要由Microsoft Copilot、Grok.com所整理)



空性與佛性間的矛盾


佛教內部對「佛」與「佛性」的詮釋分歧處


小乘與大乘佛教之間對佛本體與眾生佛性的詮釋分歧:本體論張力與詮釋架構之研究

一、緒論

         佛教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呈現出豐富的宗派與教義分歧,其中最核心的分野之一,乃小乘(Theravāda)與大乘(Mahāyāna)佛教在佛陀的本體地位、眾生的本性以及修行終極目標上的詮釋差異。這些分歧並非僅僅是修行法門的差異,更牽涉到對「本體」、「解脫」、「實相」與「認識論」等根本哲學命題的不同理解。本文嘗試透過文本分析與哲學比較,探討此一分歧的邏輯結構及其可能的調和機制。

二、小乘佛教的本體論架構與佛觀

      在上座部佛教(特別是以《阿含經》為核心的原始經典傳統)中,釋迦牟尼佛被理解為歷史上實存之人,其成佛乃透過長期修行、積德、證悟四聖諦與八正道而達致「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在此架構下被視為唯一的覺者,其地位雖崇高,但仍屬因緣生法。眾生的修行目標是斷盡煩惱,證入阿羅漢果,以求輪迴解脫。

         在形上學層面,小乘佛教秉持「無常」「無我」「緣起」三大支柱,主張一切有為法皆受條件構成,必然生滅,無恆常實體。對於「佛性」或「本有潛能」的概念,上座部佛教採取相對保留或否定態度,認為眾生並非本具覺性,而需依緣修行。

三、大乘佛教之佛性論與三身理論

      與此形成強烈對照的是,大乘佛教所提出的「一切眾生皆具佛性」(tathāgatagarbha)理論,其核心意旨在於強調眾生與佛之間的本質性連結。《涅槃經》《法華經》等經典均主張佛性為眾生本有,非外求所得。此一主張使得成佛不再是少數菩薩的特權,而是普遍潛能的實現。

    在此脈絡下,佛陀的形上地位也隨之昇華:大乘佛教發展出「三身說」,分別為:

- 法身(dharmakāya):超越時空、遍一切處,象徵佛之真理本體;

- 報身(saṃbhogakāya):由深厚修行所積善根所感得之身,居於淨土;

- 化身(nirmāṇakāya):為度化眾生而在世間示現之應化形象。

此三身理論不僅重塑佛的形上地位,也反映大乘佛教對於超越性、永恆性、遍在性的認識論架構。

四、概念張力與邏輯衝突

在上述兩系統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幾項哲學上的核心張力:

| 對比面向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

| 佛陀地位 | 歷史性、獨一 | 超越性、遍在、三身 |

| 修行目的 | 阿羅漢果、個人解脫 | 成佛、利他度眾 |

| 眾生本性 | 無我、無佛性 | 如來藏、本具佛性 |

| 本體論核心 | 無常、緣起、否定實體性 | 佛性、空性、肯定潛能 |


       其中,最具爭議者莫過於「無我」與「佛性」之間的張力。小乘佛教對於任何形式之常住「我」都持否定立場;而大乘如來藏思想若被實體化理解,則可能違背「空性」與「無我」的原則。學者如 Paul Williams 即指出,大乘佛性論或多或少受到婆羅門教真我(ātman)思想影響,而此一因素在邏輯上與小乘的非我論構成根本張力。

五、大乘的調和機制與內部張力處理方式

        為解決上述理論上的矛盾,大乘佛教建構出一系列調和架構,試圖統合歷史性與超越性、無我與佛性之間的張力,但在上座部佛教中未獲接受,因其根本價值與認識論基礎差異難以跨越:

1. 一乘思想(ekayāna):

   《法華經》主張聲聞乘與緣覺乘僅為暫時方便,終極目標皆指向成佛,阿羅漢果非究竟。

2. 二諦理論(lokasaṃvṛtisatya vs paramārthasatya):

   以「世俗諦」理解佛的歷史性與差異性,以「勝義諦」理解眾生平等具佛性,二者非對立而互補。

3. 中觀哲學與空性化佛性詮釋:

   龍樹提出「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強調佛性須被理解為空性顯現,而非本體性存在。

4. 三諦圓融(天台宗):

   以「空、假、中」三諦統攝事相與理性,認為歷史性與超越性可在一心中融為不二。

      儘管大乘系統提供豐富的理論工具以解釋張力,上述調和在上座部佛教(小乘)中未獲接受,因其根本價值與認識論基礎差異難以跨越。


六、結論

      小乘與大乘佛教之間的分歧,不僅是宗派間的修行路徑差異,更是哲學層面的本體論與認識論之衝突。大乘佛教雖致力於透過如來藏、三身說、二諦理論等方式進行調和,但仍無法完全化解「無我」與「佛性」間的邏輯張力。對於真理與實相,當存謙卑心,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以上內容主要由Grok.com、Microsoft Copilot整理出來的)




「涅槃寂滅」與「佛示現度眾」之間的矛盾

「涅槃寂滅」與「佛示現度眾」之間的矛盾

       涅槃作為佛教的終極目標,代表超越生死輪迴、無為寂滅的狀態;然大乘佛教卻還主張佛陀以慈悲願力示現六道,繼續度眾。這一矛盾涉及無為與有為的哲學對立,以及大小乘涅槃觀的差異。

涅槃觀

        小乘佛教(如《阿含經》)將涅槃定義為「有餘/無餘涅槃」,即完全脫離輪迴、寂滅無為的狀態,阿羅漢入涅槃後不再示現。

大乘佛教(如《涅槃經》)提出「無住處涅槃」,超越有無二元,允許佛陀以慈悲示現。《維摩詰經》中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來展現菩薩行。

佛陀應化之說

      大乘佛教(如《法華經》)主張佛陀成道後以化身(應身)示現六道,度化眾生,行為看似「有為」,實為「無為而有為」的方便示現,基於慈悲而非執著。

兩者矛盾點

     小乘的涅槃強調無為寂滅,入涅槃者不再輪迴或示現;大乘的佛陀卻以化身繼續度眾,似未完全脫離有為法。若涅槃是無為寂滅,佛陀的應化行為是否意味其未真正涅槃?大小乘的涅槃觀在終結性與常住性上形成對立。

佛教的回應

       大乘佛教以「三身佛」(《法華經》)調和矛盾:法身代表涅槃的無為本質,報身與化身則為佛陀的慈悲示現。《法華經》強調「佛壽無量」,以「方便善巧」解釋佛陀的應化行為。無住處涅槃(《涅槃經》)進一步超越有無二元,視慈悲與無為為不二。

然而,小乘佛教(如上座部)可能批評大乘的「常住佛身」暗含實體論,與無我無常原則相衝突。


為何難以化解

      《俱舍論》視無為法(如涅槃)為不生不滅,《法華經》第十六品以應化行為展現世俗慈悲,二者形成本體論張力。

大乘以‘無為而有為’(《維摩詰經》)依二諦說調和,但如來藏系的‘常住佛身’(《涅槃經》)與小乘的‘灰身滅智’(《雜阿含經》)邏輯上難統一,中觀派以空性(《中論》)否定‘常住’的實體論、中觀派對報身與應身的實在性也有質疑。

說一切有部視無為法為實有,經量部則視涅槃為概念性;

中觀派以空性統合無為與有為,唯識派以三性說解釋應化行為的世俗性。如來藏系的‘真如’(《涅槃經》)與中觀派的空性形成本體論張力。

Paul Williams在《Mahayana Buddhism》中指出,大乘的無住處涅槃(《維摩詰經》)試圖超越有無二元,但如來藏系的‘常住佛身’(《涅槃經》)可能暗含自性,引發中觀派的實體論質疑。

     (以上內容主要由Grok.com、Microsoft Copilot整理)

面對宇宙真相與浩瀚,當存謙卑心,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佛教] 空性與佛性間的矛盾處

      大乘佛教裡空性(中觀派)與佛性(如來藏系)是兩個核心哲學觀念,然它們在本體論、認識論和修行實踐上的根本差異導致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背景

【空性(中觀派)】由龍樹(Nāgārjuna)創立,基於《中論》和《心經》,主張「緣起性空」,一切法(現象)因緣和合,空、無自性(svabhāva),無常無我為勝義諦(究竟真理)。空性否定任何實體存在,旨在破除執著,超越有無二元。

 【佛性(如來藏)】源於《楞伽經》《涅槃經》《勝鬘經》等,主張一切眾生本具清淨佛性(如來藏),具「常住」「清淨」特質,作為成佛的潛能。如來藏強調「非空非不空」,試圖超越空與有的對立。

哲學背景

      中觀派的空性觀以邏輯辯證(「八不」)否定實體,側重認識論的破執;
       如來藏則以肯定的方式描述眾生成佛的潛能,側重本體論的基礎與實踐的希望。

矛盾之處

       空性與如來藏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本體論的對立:

 - 空性:一切法無自性,無任何恆常或獨立實體。《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否定一切實有,包括「佛性」若被詮釋為實體。
 - 佛性:如來藏被描述為「常住」「清淨」,似暗示某種恆常的本體或潛能。《涅槃經》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強調其普遍存在。

 - 矛盾點:空性的徹底無自性與如來藏的常住特質在本體論上對立。若佛性是常住,是否違背無我、無常?若一切皆空,佛性如何作為成佛的基礎?

 二、認識論的差異:

 - 空性:中觀以「破而不立」否定所有概念,強調直觀空性以斷執著。《中論》以「八不」破除生滅、常斷等二元對立,無需假設本體。

 - 佛性:如來藏以肯定的語言描述清淨本心,作為修行者的信心基礎。《勝鬘經》的「非空非不空」試圖超越二元,但仍假設某種「本具」潛能。

 - 矛盾點:中觀的否定性方法與如來藏的肯定性表述在認識論上衝突。空性拒絕任何本質假設,如來藏的「本心」似為實體化的概念。

 三、修行實踐的張力:

 - 空性:修行聚焦於體證無自性,破除我執與法執,如禪宗的「參公案」直指空性。 
 - 佛性:修行以發掘本具佛性為目標,如《六祖壇經》的「見性成佛」,強調信心的建立。

 - 矛盾點:
空性觀可能讓修行者感到無所依據,佛性觀則提供積極的修行動機,但其「常住」可能被誤為實體,與空性觀的破執目標相悖。


 佛教的調和嘗試

     佛教內部試圖通過以下方式調和空性與佛性的矛盾:

 1. 唯識派的「三性說」:
 - 唯識派(如《解深密經》)以「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調和。佛性被視為「圓成實性」,超越虛妄的遍計所執與現象的依他起,與空性相容。

 - 局限:
中觀派(如月稱《入中論》)批評圓成實性仍暗含自性,未能完全符合無自性原則。

 2. 天台宗的「三諦圓融」:
 - 天台宗以「空、假、中」三諦主張空性(無自性)、現象(因緣假有)與中道(超越有無)不二,視佛性為中道實相。

 - 局限:
中道雖試圖統合,但中觀派可能認為其「中道」仍假設某種本質,未能徹底否定。

 3. 二諦說與方便說:

 - 大乘以「二諦說」解釋:世俗諦中,佛性作為修行者的方便指引;勝義諦中,一切皆空,佛性無實體。《法華經》的「方便善巧」進一步將佛性視為引導眾生的工具。 

 - 局限:
二諦說在實踐上有效,但在邏輯上未解決本體論的對立。

 
兩者難以調和的原因

      空性與佛性的絕對矛盾在以下幾個層面難以完全調和:
 1. 本體論的邏輯衝突: 
 - 空性的核心是無自性,否定任何恆常實體;如來藏的「常住」「清淨」特質似暗示某種本體,即使以「非空非不空」表述,仍難完全避免實體論的嫌疑。月稱在《入中論》中明確批評任何「常住」概念違背無自性原則。 
 - 例如,若佛性是「本具」,是否意味某種獨立存在?這與中觀的「無生無滅」邏輯不相容。

 2. 認識論的對立方法:
 - 中觀的否定性辯證(破執)與如來藏的肯定性表述(本心)在方法論上對立。中觀拒絕任何概念化假設,如來藏的「清淨本心」則需假設某種可體驗的潛能,兩者在認識路徑上難以統一。 
 - 例如,中觀的「空」是超越語言的體驗,如來藏的「佛性」則需語言描述,易被誤為實體。

 3. 實踐上的心理張力:
 - 空性觀要求修行者放下一切執著,可能讓初學者感到無所依據;如來藏觀提供信心與動機,但其「常住」可能引發對實體的執著,與空性觀的修行目標衝突。 
 - 例如,禪宗的「直指本心」試圖統合兩者,但「本心」是否為實體的問題仍未解決。 

 4. 歷史與文化影響: - 學者Paul Williams在《Mahayana Buddhism》中指出,如來藏思想可能受印度教「真我」(Atman)的影響,其「常住」特質與無我觀的邏輯基礎相悖。小乘與中觀的無我原則更忠於早期佛教,如來藏的創新則引入外來哲學元素,加大了調和難度。

 ---  案例說明
      一位禪宗修行者在參「何為佛?」的公案時,閱讀《心經》「無智亦無得」,體悟一切皆空;卻在《六祖壇經》中看到「自性本具清淨佛性」,困惑於「自性」是否為實體。禪宗以「見性成佛」引導修行,但未明確解釋「性」如何不落入實體論。天台宗以「三諦圓融」主張空性與佛性不二,但中觀派可能批評其仍假設某種本質,凸顯兩者的邏輯張力。

     (以上內容主要由Grok.com整理)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不被神悅納的齋戒/禁食/克苦己心型態


       以下摘錄聖經裡記載

若干不受上帝悅納的齋戒/禁食/克苦己心型態

的例子如下:


一、以賽亞書58:3~9


      他們(以色列人)說:

我們禁食,你(神)為何不看見呢?

我們刻苦己心,你為何不理會呢?


 (神的回覆:)

看哪,你們禁食的日子仍求利益,勒逼人為你們做苦工。

你們禁食,卻互相爭競,以凶惡的拳頭打人。

你們今日禁食,不得使你們的聲音聽聞於上。


這樣禁食豈是我所揀選、使人刻苦己心的日子嗎?

豈是叫人垂頭像葦子,用麻布和爐灰鋪在他以下嗎?

你這可稱為禁食、為耶和華所悅納的日子嗎?


我所揀選的禁食不是要鬆開凶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

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


這樣,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你的公義必在你前面行;耶和華的榮光必作你的後盾。那時你求告,耶和華必應允;你呼求,他必說:我在這裏。

 

二、馬太福音6:16-17


        你們禁食的時候,

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三、路加福音18:9-14


         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

「有兩個人上殿裏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

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

『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

『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

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四、馬可福音2:18-20


        ...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禁食。

他們來問耶穌說:

「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禁食,

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甚麼呢?」

耶穌對他們說:

「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

新郎還同在,他們不能禁食。

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


=======


        由上可知

齋戒/禁食/克苦己心,不應淪為形式,更要顧及其精神;且應辨明自我心態與動機、應要合時宜、且不忽視弱勢者的需求、實踐愛與公義。


       而更積極的禁食/齋戒形態是:

為了追求主、渴慕主而廢寢忘食;以主作我們的真飲食、靈糧靈食,以主/主的話為樂--


     「凡喝這(井)水的還要再渴;

人若喝我(主耶穌)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

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13-14)


       「我(耶穌)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

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約翰福音6:51)


「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翰福音6:63)


「(主)你的話極其精煉,所以你的僕人喜愛。

.....我喜愛你的話,好像人得了許多擄物。」

(詩篇119:140、162)


「你們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預備的就分給他,因為今日是我們主的聖日。

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希米記8:10)


       「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得前書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