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與大乘佛教之間對佛本體與眾生佛性的詮釋分歧:本體論張力與詮釋架構之研究
一、緒論
佛教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呈現出豐富的宗派與教義分歧,其中最核心的分野之一,乃小乘(Theravāda)與大乘(Mahāyāna)佛教在佛陀的本體地位、眾生的本性以及修行終極目標上的詮釋差異。這些分歧並非僅僅是修行法門的差異,更牽涉到對「本體」、「解脫」、「實相」與「認識論」等根本哲學命題的不同理解。本文嘗試透過文本分析與哲學比較,探討此一分歧的邏輯結構及其可能的調和機制。
二、小乘佛教的本體論架構與佛觀
在上座部佛教(特別是以《阿含經》為核心的原始經典傳統)中,釋迦牟尼佛被理解為歷史上實存之人,其成佛乃透過長期修行、積德、證悟四聖諦與八正道而達致「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在此架構下被視為唯一的覺者,其地位雖崇高,但仍屬因緣生法。眾生的修行目標是斷盡煩惱,證入阿羅漢果,以求輪迴解脫。
在形上學層面,小乘佛教秉持「無常」「無我」「緣起」三大支柱,主張一切有為法皆受條件構成,必然生滅,無恆常實體。對於「佛性」或「本有潛能」的概念,上座部佛教採取相對保留或否定態度,認為眾生並非本具覺性,而需依緣修行。
三、大乘佛教之佛性論與三身理論
與此形成強烈對照的是,大乘佛教所提出的「一切眾生皆具佛性」(tathāgatagarbha)理論,其核心意旨在於強調眾生與佛之間的本質性連結。《涅槃經》《法華經》等經典均主張佛性為眾生本有,非外求所得。此一主張使得成佛不再是少數菩薩的特權,而是普遍潛能的實現。
在此脈絡下,佛陀的形上地位也隨之昇華:大乘佛教發展出「三身說」,分別為:
- 法身(dharmakāya):超越時空、遍一切處,象徵佛之真理本體;
- 報身(saṃbhogakāya):由深厚修行所積善根所感得之身,居於淨土;
- 化身(nirmāṇakāya):為度化眾生而在世間示現之應化形象。
此三身理論不僅重塑佛的形上地位,也反映大乘佛教對於超越性、永恆性、遍在性的認識論架構。
四、概念張力與邏輯衝突
在上述兩系統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幾項哲學上的核心張力:
| 對比面向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
| 佛陀地位 | 歷史性、獨一 | 超越性、遍在、三身 |
| 修行目的 | 阿羅漢果、個人解脫 | 成佛、利他度眾 |
| 眾生本性 | 無我、無佛性 | 如來藏、本具佛性 |
| 本體論核心 | 無常、緣起、否定實體性 | 佛性、空性、肯定潛能 |
其中,最具爭議者莫過於「無我」與「佛性」之間的張力。小乘佛教對於任何形式之常住「我」都持否定立場;而大乘如來藏思想若被實體化理解,則可能違背「空性」與「無我」的原則。學者如 Paul Williams 即指出,大乘佛性論或多或少受到婆羅門教真我(ātman)思想影響,而此一因素在邏輯上與小乘的非我論構成根本張力。
五、大乘的調和機制與內部張力處理方式
為解決上述理論上的矛盾,大乘佛教建構出一系列調和架構,試圖統合歷史性與超越性、無我與佛性之間的張力,但在上座部佛教中未獲接受,因其根本價值與認識論基礎差異難以跨越:
1. 一乘思想(ekayāna):
《法華經》主張聲聞乘與緣覺乘僅為暫時方便,終極目標皆指向成佛,阿羅漢果非究竟。
2. 二諦理論(lokasaṃvṛtisatya vs paramārthasatya):
以「世俗諦」理解佛的歷史性與差異性,以「勝義諦」理解眾生平等具佛性,二者非對立而互補。
3. 中觀哲學與空性化佛性詮釋:
龍樹提出「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強調佛性須被理解為空性顯現,而非本體性存在。
4. 三諦圓融(天台宗):
以「空、假、中」三諦統攝事相與理性,認為歷史性與超越性可在一心中融為不二。
儘管大乘系統提供豐富的理論工具以解釋張力,上述調和在上座部佛教(小乘)中未獲接受,因其根本價值與認識論基礎差異難以跨越。
六、結論
小乘與大乘佛教之間的分歧,不僅是宗派間的修行路徑差異,更是哲學層面的本體論與認識論之衝突。大乘佛教雖致力於透過如來藏、三身說、二諦理論等方式進行調和,但仍無法完全化解「無我」與「佛性」間的邏輯張力。對於真理與實相,當存謙卑心,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以上內容主要由Grok.com、Microsoft Copilot整理出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