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佛陀的教導與佛教中觀哲學間的張力

 

佛的教導與佛教中觀哲學間的張力

摘要  

             本文探討釋迦牟尼原始教法與中觀學派(Mādhyamika)之間的哲學張力,特別聚焦於空性論、論證策略、語言觀、形上定位等核心議題。

透過《阿含經》等原始佛典與龍樹《中論》、應成派論述的對照,本文指出中觀某些主張雖為佛法的哲學深化,但在語境、修行導向與語言策略上,與佛陀原教存在顯著差異,呈現中觀思想可能的偏離。

一、緒論:

        佛教中觀學派自認為忠實承襲佛陀「空性」教法,並以龍樹《中論》為理論基礎,發展出深刻的形上學與辯證邏輯。然而,佛陀在《阿含經》等原始經典中的語言風格與教導重心,顯示其教法更偏向現象觀察與修行實踐,而非形上抽象化。本文旨在釐清兩者之間的哲學張力,並反思中觀是否完全忠實於佛陀原意。


二、空性論的哲學化與佛陀的現象語境

        中觀主張「一切法皆空,無自性」,甚至將「空性」視為勝義諦與究竟實相。龍樹在《中論》中強調:「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此一主張將空性提升為法界成立的根本條件。

但《雜阿含經》卷12第300經中,佛陀僅說:「觀色無我,如實知;觀受、想、行、識亦無我。」

佛陀的「空」是破除「我見」的方便語言,但並未提出「一切法皆無自性」的普遍命題。其語言傾向於現象描述,非形上本體論。


三、論證策略:應成派的歸謬法與佛陀的正向教導

       中觀應成派(Prāsaṅgika)主張「不立自宗,只破他宗」,以歸謬法為主要論證方式。此策略雖具邏輯精緻性,但與佛陀在《雜阿含經》卷2第36經所言:「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兩者形成對比。佛陀明確提出正面立場與修行方向,顯示其教法並非純粹否定,而是「破執與立義並行」。


四、自性語彙的演化與哲學擴展

        中觀以「無自性」(niḥsvabhāva)為空性的核心語彙,但佛陀在《中阿含經》卷4中說:

「我說色無常,受想行識亦無常,無常者苦,苦者非我。」

佛陀使用「無我」「無常」等語彙,未使用「自性」與「無自性」這類形上術語。中觀的語言擴展屬於後期哲學化的發展,其並非佛陀原始教法的語境。


五、究竟實相的定位:空性 vs 四聖諦

      藏傳中觀(如宗喀巴)強調「空性即實相」,並視為法界性與勝義諦。但《增一阿含經》卷45中佛陀說:

「汝當知,有法不動、不退、不變,所謂:苦、集、滅、道。」

佛陀將四聖諦與涅槃視為解脫的核心,而非空性本身。空性在原始教法中是破執的工具,不是形上本體。


結論:中觀的深度與限度

      中觀學派對佛教思想的深化無疑是佛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其對「無我」「緣起」「破執」的哲學化處理,提供了強大的論理工具與思想深度。然而,若不區分佛陀原始教法的語境與中觀的後期詮釋,可能導致修行者誤以為「空性即真理本體」、「語言皆不可用」、「只破不立即是智慧」,從而偏離佛陀以「苦、集、滅、道」為核心的實踐導向。

      中觀的哲學雖是佛法的延伸,但不是佛陀教法的全部。理解兩者之間的張力,才能在修行與思辨之間取得真正的中道。


(以上資訊主要由ChatGPT、Microsoft Copilot 所整理)


【延伸閱讀】

空性與佛性間的衝突

空性與法有的衝突

十二因緣說的挑戰與局限:https://chenjordan.blogspot.com/2025/07/blog-post_29.html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佛教] 十二因緣說的挑戰與局限

 十二因緣說:概述、挑戰與局限


一、十二因緣的概述

     1. 定義與結構

       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是佛教解釋生命輪迴與苦(dukkha)根源的因果理論。  

《相應部》(Saṃyutta Nikāya 12.1)列出十二支:  

- 無明(avijjā)  

- 行(saṅkhāra)  

- 識(viññāṇa)  

- 名色(nāmarūpa)  

- 六處(saḷāyatana)  

- 觸(phassa)  

- 受(vedanā)  

- 愛(taṇhā)  

- 取(upādāna)  

- 有(bhava)  

- 生(jāti)  

- 老病死(jarāmaraṇa)  


其核心公式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中論》24:18)


    2. 功能與哲學意義

- 解釋輪迴與苦的起源:無明引發業(行),導致輪迴與苦。  

- 提供解脫路徑:斷除無明可止息輪迴,證得涅槃。  

- 哲學上以因緣和合否定恆常我(anatta),對立於印度教的Ātman思想。  


二、十二因緣無法成為定論的原因

     雖然十二因緣說在佛教內部尚具有邏輯一致性,但在跨學科與跨宗派的對話中,因以下幾點難以成為無爭議的「定論」:

  1. 邏輯上的挑戰

(1)因果關係模糊:各支之間如何必然連結(如無明→行、受→愛)未有明確機制,缺乏「必然性」。  

(2)循環因果疑問:識與名色、受與愛互為因果,可能陷入迴圈關係,難以界定先後。  

(3)宗派分歧:例如「說一切有部」強調三世實有,但「中觀派」以空性否定實體;巴利經部與大乘、藏傳佛教對「無明」與「業」哪一個更根本有爭論,難有統一。各派詮釋不一,解讀彈性大,理論方面就不具邏輯唯一與閉合性。光佛教內部就無定論。


  2. 實證上的局限

(1)前世與來世假設無法重複驗證,輪迴與業果屬不可證偽命題。輪迴說屬宗教信仰而非科學。

(2)《彌蘭陀問經》以心識流解釋業果延續,但無法提供客觀證據證實前世記憶或來世果報。  

(3)佛教唯識派提出阿賴耶識儲存業種,卻被佛教中觀派指責暗含實體論、與無我教義矛盾。  

(4)其他宗教或哲學(如印度教、西方哲學)未必承認佛教「無我—緣起—因果相續」這一體系。

(5)三世之說所仰賴的禪定、宿命通等證明方式並不被科學和其它宗教所認可。其它學說或宗教可稱禪定時或神通所感知的內容為虛是幻或入魔。

(6)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不是全知全能的。


  3. 形而上學的抽象性

(1)空性與因果張力:若一切皆空,因果鏈的真實性何在?若採二諦說調和卻難以消除虛無主義誤解。  

(2)抽象的「真諦」難為大眾直觀理解,與吠檀多的Brahman概念相比,缺乏形上吸引力。  


  4. 實踐中的社會影響

(1)業果論易被誤用為宿命論,將貧病不公歸咎於個人前世惡業,助長對受害者的指責。  

(2)雖有慈悲與當下善行的教導,但倫理應用無明確指引,現代社會改革需求難以滿足。  


  5. 文化與歷史的限制

(1)否認吠陀權威、與印度教經典衝突,佛教經驗主義在印度傳統文化中難獲認同。  

(2)部分階段描述近似舊印度哲學,非獨有的發現:例如生命起源、生命歷程的「名色」「六入」等,皆可見於古印吠陀、奧義書哲學,佛教無獨特性。

(3) 12世紀前佛教在印度衰落,部分原因是其抽象教義無法有效回應吠檀多的批判,且易被印度教文化吸納或邊緣化。  


  6. 十二因緣理論過於簡化

(1)「觸、受、愛、取、有」這五支被視為心理活動的連鎖反應,但實際人類心理遠比此複雜。

(2) 現代各學術(例如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神經科學等)指出,情感、認知、行為、生理、外在環境之間並非線性因果,而是多重交互。(a)佛教認為「愛欲(tanhā)」是苦的根源,但現代心理學、社會學指出:環境、基因、教育等多種因素也可能導致苦,不一定與執著直接相關。(b)有愛欲卻不一定導致苦,有人執著事物(家庭、藝術、信仰)卻反而感到幸福與安穩,因此執著未必帶來苦。(c)無愛欲者是否必定不苦?有些人表面無欲無求卻仍有空虛、憂鬱,反證佛教對苦、愛欲的解釋未能涵蓋所有情況。

(3) 總而言之,十二因緣的模型可能過度簡化人類的身心動態。


  7. 對生老病死的具體描述,在生物、醫學體系中有自己的理論,不必然需要佛教十二緣起的假設。


三、十二因緣論尚無法肯定的具體方面

1. 因果機制的細節:無明如何直接生成行?受如何必然引發愛?  

2. 輪迴與業果的證據:前世記憶與來世果報缺乏可驗證資料。  

3. 認知主體的連續性:無我教義下,誰是輪迴的承載者?  

4. 二諦說的統一性:世俗因果與勝義空性兩層真理的共存機制未獲共識。  

5. 業論的倫理應用:如何避免宿命論誤解並滿足社會正義需求?  


四、佛教的回應與局限

- 龍樹《中論》以空性調和因果,強調空即是有,卻因抽象難以普及。  

- 唯識派提出阿賴耶識解釋心識存續,但遭中觀派批評偏離無我。  

- 依佛陀個人親證經驗作為實證基礎,卻無法滿足外部科學驗證標準。  

- 大乘強調慈悲布施以緩解業論誤用,但社會影響仍受限。  

- 在印度發展時佛教漸吸收印度教元素密宗儀軌豐富了教義,卻也在印度教主導的文化中逐漸被同化。  


五、現代視角與學術研究 

- Paul Williams(Buddhist Thought)指出無我論對主體性挑戰具革命性,但難回應Ātman直觀需求。  

- Richard Hayes(Nāgārjuna’s Appeal)強調二諦說的抽象性易生誤解,影響普世定論。  

- Whitley Kaufman批評業論的宿命傾向,認為與自由意志及社會倫理存在張力。  

- Lars Fogelin認為佛教在印度衰落與其抽象教義及文化劣勢密切相關。  

六、結論

        佛教的十二因緣在內部展現邏輯結構與修行路徑,但因因果機制不明、實證缺乏、形上抽象、實踐爭議及文化侷限,難成為跨宗派、跨學科的「定論」。它既是一種心理—認識論模型,也是一套歷史產物,其終極意義與普遍接受度仍需在哲學、科學與社會倫理的對話中不斷檢驗與補充。知識浩瀚,但當存謙卑心,認知到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以上內容整合自Grok.com、Microsoft Copilot、Line AI 、Google Gemini 、ChatGPT 提供的資料)


【延伸閱讀】

佛教內部對佛與佛性的詮釋之分歧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佛教] 空性與法有之衝突

 空性與法有之本體論衝突

         佛教的「空性」(śūnyatā)與「法有」(法體實有)在哲學上形成本體論張力,涉及因果報應、無我教義及修行的邏輯基礎。小乘上座部系以法有論支持因果連續性,大乘中觀派則以空性否定一切自性,兩者在業果成立與修行可能性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大乘內部(如唯識派、如來藏系)亦對此提出不同詮釋,凸顯衝突的複雜性。

小乘上座部的法有論

         上座部系(如說一切有部)主張「法有論」,認為一切法(五蘊、心心所、無為法)雖無「人我」(pudgala),但具實體性(svabhāva),作為因果運作的基礎。《俱舍論》(迦多衍尼子)提出「三世實有,法體恆有」,視五蘊(色、受、想、行、識)及無為法(如涅槃)為真實存在,確保業果的連續性。例如,《雜阿含經》第937經以「火炬傳遞」比喻五蘊的因緣連續,無需恆常自我。經量部(Sautrāntika)則視無為法為概念性存在,強調「種子說」支持業力傳遞;犢子部(Vātsīputrīya)提出「補特伽羅」(pudgala),作為業力的半實體載體,引發爭議。

大乘中觀派的空性說

        大乘中觀派(龍樹)主張「一切法空」,否定一切法的自性。《中論》24:18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空性不僅否定人我,也否定法我,視五蘊、業果及涅槃為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無獨立實體。中觀派強調「不執有,不執空」,以中道避免極端實有或虛無。例如,《中論》18:7指出「言語道斷」,勝義諦(paramārtha-satya)超越概念,世俗諦(saṃvṛti-satya)則支持業果的相對真實性。

矛盾焦點

      空性與法有的衝突涉及以下本體論與實踐問題:

業果的成立:若一切法皆空(中觀派),業果如何在無自性的基礎上連續?若諸法實有(說一切有部),如何契入無我的徹底解脫?

修行的可能:空性是否否定修行的基礎?法有論是否導致執著,阻礙解脫?

倫理正義:若無我,業果的歸屬是否公平?法有論的實體性是否暗含「我執」?

這些問題在大乘內部亦引發爭議。例如,唯識派批評中觀派的「一切法空」過於極端,主張三性說(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以調和空性與法有;如來藏系(如《涅槃經》)以「真如」或「佛性」為法有的基礎,與中觀派形成張力。


佛教的回應

小乘的因緣連續性

         說一切有部以「三世實有」確保業果連續,視五蘊為實有法的因緣聚合,無需恆常自我。《雜阿含經》第937經以「火炬傳遞」比喻,強調業力的連續性而非實體主體。經量部的「種子說」進一步視業力為潛在因緣,類似唯識派的阿賴耶識。

大乘的二諦與三性說

       中觀派以二諦說調和矛盾:世俗諦支持業果的相對真實性,勝義諦以空性超越執著。《中論》24:18視業果為緣起法,無自性但具世俗功能,確保修行可能。唯識派以三性說解釋:遍計所執(虛妄分別)為執著,依他起(因緣生法)支持業果,圓成實(真如)接近空性。《解深密經》主張阿賴耶識儲存業力種子,確保因果連續性。

如來藏系與天台宗

     如來藏系(如《涅槃經》第十二品)以「真如」或「佛性」為法有的基礎,視空性為清淨本心的顯現,調和實有與空性。天台宗以「三諦圓融」(空、假、中)統合二者,主張空性(無自性)、法有(世俗現象)與中道(不二)圓融無礙,超越衝突。


為何難以化解?

      空性否定一切自性,法有論假設法的實體性,兩者在本體論上難以統一。中觀派的「緣起即空」雖邏輯上化解矛盾,但在實踐上,修行者可能難以平衡空性(無執)與業果(責任)。唯識派的阿賴耶識雖確保因果連續,但其「種子」概念可能被中觀派批評為暗含自性。如來藏系的「真如」則引發實體論質疑,例如,現代學者Mark Siderits(《Buddhism as Philosophy》)指出,法有論的實體性與空性的無自性在倫理上難以完全調和,因果的公平正義仍需世俗諦的支持。知識浩瀚,但當存謙卑心,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以上內容主要由Microsoft Copilot、Grok.com所整理)



空性與佛性間的矛盾


佛教內部對「佛」與「佛性」的詮釋分歧處


小乘與大乘佛教之間對佛本體與眾生佛性的詮釋分歧:本體論張力與詮釋架構之研究

一、緒論

         佛教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呈現出豐富的宗派與教義分歧,其中最核心的分野之一,乃小乘(Theravāda)與大乘(Mahāyāna)佛教在佛陀的本體地位、眾生的本性以及修行終極目標上的詮釋差異。這些分歧並非僅僅是修行法門的差異,更牽涉到對「本體」、「解脫」、「實相」與「認識論」等根本哲學命題的不同理解。本文嘗試透過文本分析與哲學比較,探討此一分歧的邏輯結構及其可能的調和機制。

二、小乘佛教的本體論架構與佛觀

      在上座部佛教(特別是以《阿含經》為核心的原始經典傳統)中,釋迦牟尼佛被理解為歷史上實存之人,其成佛乃透過長期修行、積德、證悟四聖諦與八正道而達致「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在此架構下被視為唯一的覺者,其地位雖崇高,但仍屬因緣生法。眾生的修行目標是斷盡煩惱,證入阿羅漢果,以求輪迴解脫。

         在形上學層面,小乘佛教秉持「無常」「無我」「緣起」三大支柱,主張一切有為法皆受條件構成,必然生滅,無恆常實體。對於「佛性」或「本有潛能」的概念,上座部佛教採取相對保留或否定態度,認為眾生並非本具覺性,而需依緣修行。

三、大乘佛教之佛性論與三身理論

      與此形成強烈對照的是,大乘佛教所提出的「一切眾生皆具佛性」(tathāgatagarbha)理論,其核心意旨在於強調眾生與佛之間的本質性連結。《涅槃經》《法華經》等經典均主張佛性為眾生本有,非外求所得。此一主張使得成佛不再是少數菩薩的特權,而是普遍潛能的實現。

    在此脈絡下,佛陀的形上地位也隨之昇華:大乘佛教發展出「三身說」,分別為:

- 法身(dharmakāya):超越時空、遍一切處,象徵佛之真理本體;

- 報身(saṃbhogakāya):由深厚修行所積善根所感得之身,居於淨土;

- 化身(nirmāṇakāya):為度化眾生而在世間示現之應化形象。

此三身理論不僅重塑佛的形上地位,也反映大乘佛教對於超越性、永恆性、遍在性的認識論架構。

四、概念張力與邏輯衝突

在上述兩系統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幾項哲學上的核心張力:

| 對比面向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

| 佛陀地位 | 歷史性、獨一 | 超越性、遍在、三身 |

| 修行目的 | 阿羅漢果、個人解脫 | 成佛、利他度眾 |

| 眾生本性 | 無我、無佛性 | 如來藏、本具佛性 |

| 本體論核心 | 無常、緣起、否定實體性 | 佛性、空性、肯定潛能 |


       其中,最具爭議者莫過於「無我」與「佛性」之間的張力。小乘佛教對於任何形式之常住「我」都持否定立場;而大乘如來藏思想若被實體化理解,則可能違背「空性」與「無我」的原則。學者如 Paul Williams 即指出,大乘佛性論或多或少受到婆羅門教真我(ātman)思想影響,而此一因素在邏輯上與小乘的非我論構成根本張力。

五、大乘的調和機制與內部張力處理方式

        為解決上述理論上的矛盾,大乘佛教建構出一系列調和架構,試圖統合歷史性與超越性、無我與佛性之間的張力,但在上座部佛教中未獲接受,因其根本價值與認識論基礎差異難以跨越:

1. 一乘思想(ekayāna):

   《法華經》主張聲聞乘與緣覺乘僅為暫時方便,終極目標皆指向成佛,阿羅漢果非究竟。

2. 二諦理論(lokasaṃvṛtisatya vs paramārthasatya):

   以「世俗諦」理解佛的歷史性與差異性,以「勝義諦」理解眾生平等具佛性,二者非對立而互補。

3. 中觀哲學與空性化佛性詮釋:

   龍樹提出「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強調佛性須被理解為空性顯現,而非本體性存在。

4. 三諦圓融(天台宗):

   以「空、假、中」三諦統攝事相與理性,認為歷史性與超越性可在一心中融為不二。

      儘管大乘系統提供豐富的理論工具以解釋張力,上述調和在上座部佛教(小乘)中未獲接受,因其根本價值與認識論基礎差異難以跨越。


六、結論

      小乘與大乘佛教之間的分歧,不僅是宗派間的修行路徑差異,更是哲學層面的本體論與認識論之衝突。大乘佛教雖致力於透過如來藏、三身說、二諦理論等方式進行調和,但仍無法完全化解「無我」與「佛性」間的邏輯張力。對於真理與實相,當存謙卑心,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以上內容主要由Grok.com、Microsoft Copilot整理出來的)




「涅槃寂滅」與「佛示現度眾」之間的矛盾

「涅槃寂滅」與「佛示現度眾」之間的矛盾

       涅槃作為佛教的終極目標,代表超越生死輪迴、無為寂滅的狀態;然大乘佛教卻還主張佛陀以慈悲願力示現六道,繼續度眾。這一矛盾涉及無為與有為的哲學對立,以及大小乘涅槃觀的差異。

涅槃觀

        小乘佛教(如《阿含經》)將涅槃定義為「有餘/無餘涅槃」,即完全脫離輪迴、寂滅無為的狀態,阿羅漢入涅槃後不再示現。

大乘佛教(如《涅槃經》)提出「無住處涅槃」,超越有無二元,允許佛陀以慈悲示現。《維摩詰經》中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來展現菩薩行。

佛陀應化之說

      大乘佛教(如《法華經》)主張佛陀成道後以化身(應身)示現六道,度化眾生,行為看似「有為」,實為「無為而有為」的方便示現,基於慈悲而非執著。

兩者矛盾點

     小乘的涅槃強調無為寂滅,入涅槃者不再輪迴或示現;大乘的佛陀卻以化身繼續度眾,似未完全脫離有為法。若涅槃是無為寂滅,佛陀的應化行為是否意味其未真正涅槃?大小乘的涅槃觀在終結性與常住性上形成對立。

佛教的回應

       大乘佛教以「三身佛」(《法華經》)調和矛盾:法身代表涅槃的無為本質,報身與化身則為佛陀的慈悲示現。《法華經》強調「佛壽無量」,以「方便善巧」解釋佛陀的應化行為。無住處涅槃(《涅槃經》)進一步超越有無二元,視慈悲與無為為不二。

然而,小乘佛教(如上座部)可能批評大乘的「常住佛身」暗含實體論,與無我無常原則相衝突。


為何難以化解

      《俱舍論》視無為法(如涅槃)為不生不滅,《法華經》第十六品以應化行為展現世俗慈悲,二者形成本體論張力。

大乘以‘無為而有為’(《維摩詰經》)依二諦說調和,但如來藏系的‘常住佛身’(《涅槃經》)與小乘的‘灰身滅智’(《雜阿含經》)邏輯上難統一,中觀派以空性(《中論》)否定‘常住’的實體論、中觀派對報身與應身的實在性也有質疑。

說一切有部視無為法為實有,經量部則視涅槃為概念性;

中觀派以空性統合無為與有為,唯識派以三性說解釋應化行為的世俗性。如來藏系的‘真如’(《涅槃經》)與中觀派的空性形成本體論張力。

Paul Williams在《Mahayana Buddhism》中指出,大乘的無住處涅槃(《維摩詰經》)試圖超越有無二元,但如來藏系的‘常住佛身’(《涅槃經》)可能暗含自性,引發中觀派的實體論質疑。

     (以上內容主要由Grok.com、Microsoft Copilot整理)

面對宇宙真相與浩瀚,當存謙卑心,不論是人是佛都是有其限制的,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佛教] 空性與佛性間的矛盾處

      大乘佛教裡空性(中觀派)與佛性(如來藏系)是兩個核心哲學觀念,然它們在本體論、認識論和修行實踐上的根本差異導致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背景

【空性(中觀派)】由龍樹(Nāgārjuna)創立,基於《中論》和《心經》,主張「緣起性空」,一切法(現象)因緣和合,空、無自性(svabhāva),無常無我為勝義諦(究竟真理)。空性否定任何實體存在,旨在破除執著,超越有無二元。

 【佛性(如來藏)】源於《楞伽經》《涅槃經》《勝鬘經》等,主張一切眾生本具清淨佛性(如來藏),具「常住」「清淨」特質,作為成佛的潛能。如來藏強調「非空非不空」,試圖超越空與有的對立。

哲學背景

      中觀派的空性觀以邏輯辯證(「八不」)否定實體,側重認識論的破執;
       如來藏則以肯定的方式描述眾生成佛的潛能,側重本體論的基礎與實踐的希望。

矛盾之處

       空性與如來藏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本體論的對立:

 - 空性:一切法無自性,無任何恆常或獨立實體。《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否定一切實有,包括「佛性」若被詮釋為實體。
 - 佛性:如來藏被描述為「常住」「清淨」,似暗示某種恆常的本體或潛能。《涅槃經》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強調其普遍存在。

 - 矛盾點:空性的徹底無自性與如來藏的常住特質在本體論上對立。若佛性是常住,是否違背無我、無常?若一切皆空,佛性如何作為成佛的基礎?

 二、認識論的差異:

 - 空性:中觀以「破而不立」否定所有概念,強調直觀空性以斷執著。《中論》以「八不」破除生滅、常斷等二元對立,無需假設本體。

 - 佛性:如來藏以肯定的語言描述清淨本心,作為修行者的信心基礎。《勝鬘經》的「非空非不空」試圖超越二元,但仍假設某種「本具」潛能。

 - 矛盾點:中觀的否定性方法與如來藏的肯定性表述在認識論上衝突。空性拒絕任何本質假設,如來藏的「本心」似為實體化的概念。

 三、修行實踐的張力:

 - 空性:修行聚焦於體證無自性,破除我執與法執,如禪宗的「參公案」直指空性。 
 - 佛性:修行以發掘本具佛性為目標,如《六祖壇經》的「見性成佛」,強調信心的建立。

 - 矛盾點:
空性觀可能讓修行者感到無所依據,佛性觀則提供積極的修行動機,但其「常住」可能被誤為實體,與空性觀的破執目標相悖。


 佛教的調和嘗試

     佛教內部試圖通過以下方式調和空性與佛性的矛盾:

 1. 唯識派的「三性說」:
 - 唯識派(如《解深密經》)以「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調和。佛性被視為「圓成實性」,超越虛妄的遍計所執與現象的依他起,與空性相容。

 - 局限:
中觀派(如月稱《入中論》)批評圓成實性仍暗含自性,未能完全符合無自性原則。

 2. 天台宗的「三諦圓融」:
 - 天台宗以「空、假、中」三諦主張空性(無自性)、現象(因緣假有)與中道(超越有無)不二,視佛性為中道實相。

 - 局限:
中道雖試圖統合,但中觀派可能認為其「中道」仍假設某種本質,未能徹底否定。

 3. 二諦說與方便說:

 - 大乘以「二諦說」解釋:世俗諦中,佛性作為修行者的方便指引;勝義諦中,一切皆空,佛性無實體。《法華經》的「方便善巧」進一步將佛性視為引導眾生的工具。 

 - 局限:
二諦說在實踐上有效,但在邏輯上未解決本體論的對立。

 
兩者難以調和的原因

      空性與佛性的絕對矛盾在以下幾個層面難以完全調和:
 1. 本體論的邏輯衝突: 
 - 空性的核心是無自性,否定任何恆常實體;如來藏的「常住」「清淨」特質似暗示某種本體,即使以「非空非不空」表述,仍難完全避免實體論的嫌疑。月稱在《入中論》中明確批評任何「常住」概念違背無自性原則。 
 - 例如,若佛性是「本具」,是否意味某種獨立存在?這與中觀的「無生無滅」邏輯不相容。

 2. 認識論的對立方法:
 - 中觀的否定性辯證(破執)與如來藏的肯定性表述(本心)在方法論上對立。中觀拒絕任何概念化假設,如來藏的「清淨本心」則需假設某種可體驗的潛能,兩者在認識路徑上難以統一。 
 - 例如,中觀的「空」是超越語言的體驗,如來藏的「佛性」則需語言描述,易被誤為實體。

 3. 實踐上的心理張力:
 - 空性觀要求修行者放下一切執著,可能讓初學者感到無所依據;如來藏觀提供信心與動機,但其「常住」可能引發對實體的執著,與空性觀的修行目標衝突。 
 - 例如,禪宗的「直指本心」試圖統合兩者,但「本心」是否為實體的問題仍未解決。 

 4. 歷史與文化影響: - 學者Paul Williams在《Mahayana Buddhism》中指出,如來藏思想可能受印度教「真我」(Atman)的影響,其「常住」特質與無我觀的邏輯基礎相悖。小乘與中觀的無我原則更忠於早期佛教,如來藏的創新則引入外來哲學元素,加大了調和難度。

 ---  案例說明
      一位禪宗修行者在參「何為佛?」的公案時,閱讀《心經》「無智亦無得」,體悟一切皆空;卻在《六祖壇經》中看到「自性本具清淨佛性」,困惑於「自性」是否為實體。禪宗以「見性成佛」引導修行,但未明確解釋「性」如何不落入實體論。天台宗以「三諦圓融」主張空性與佛性不二,但中觀派可能批評其仍假設某種本質,凸顯兩者的邏輯張力。

     (以上內容主要由Grok.com整理)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不被神悅納的齋戒/禁食/克苦己心型態


       以下摘錄聖經裡記載

若干不受上帝悅納的齋戒/禁食/克苦己心型態

的例子如下:


一、以賽亞書58:3~9


      他們(以色列人)說:

我們禁食,你(神)為何不看見呢?

我們刻苦己心,你為何不理會呢?


 (神的回覆:)

看哪,你們禁食的日子仍求利益,勒逼人為你們做苦工。

你們禁食,卻互相爭競,以凶惡的拳頭打人。

你們今日禁食,不得使你們的聲音聽聞於上。


這樣禁食豈是我所揀選、使人刻苦己心的日子嗎?

豈是叫人垂頭像葦子,用麻布和爐灰鋪在他以下嗎?

你這可稱為禁食、為耶和華所悅納的日子嗎?


我所揀選的禁食不是要鬆開凶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

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


這樣,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你的公義必在你前面行;耶和華的榮光必作你的後盾。那時你求告,耶和華必應允;你呼求,他必說:我在這裏。

 

二、馬太福音6:16-17


        你們禁食的時候,

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三、路加福音18:9-14


         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

「有兩個人上殿裏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

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

『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

『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

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四、馬可福音2:18-20


        ...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禁食。

他們來問耶穌說:

「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禁食,

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甚麼呢?」

耶穌對他們說:

「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

新郎還同在,他們不能禁食。

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


=======


        由上可知

齋戒/禁食/克苦己心,不應淪為形式,更要顧及其精神;且應辨明自我心態與動機、應要合時宜、且不忽視弱勢者的需求、實踐愛與公義。


       而更積極的禁食/齋戒形態是:

為了追求主、渴慕主而廢寢忘食;以主作我們的真飲食、靈糧靈食,以主/主的話為樂--


     「凡喝這(井)水的還要再渴;

人若喝我(主耶穌)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

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13-14)


       「我(耶穌)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

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約翰福音6:51)


「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翰福音6:63)


「(主)你的話極其精煉,所以你的僕人喜愛。

.....我喜愛你的話,好像人得了許多擄物。」

(詩篇119:140、162)


「你們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預備的就分給他,因為今日是我們主的聖日。

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希米記8:10)


       「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得前書2:2-3)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聖經猶大書註釋(猶達書註解)

 

猶大書(猶達書)註釋
(The commentary:The Epistle of Jude/The book of Jude)

【猶大書1節-和合本修訂版】
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的弟兄猶大[1][2],寫信給那被召、在父上帝裏蒙愛、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人。

       [1] 基督教傳統上認為本書作者猶大和雅各書的作者雅各都是主耶穌肉身的弟弟(馬太福音13:55;馬可福音6:3;加拉太書1:19)(新漢語譯本、環球譯本、恢復本等採此說),而此節的雅各即是雅各書的作者,亦是使徒行傳15:13、21:18裡的那位雅各。(但天主教(思高譯本)則認為聖母瑪利亞終生童貞,沒有和丈夫生過其他孩子;故天主教不認為此經節的雅各與猶大是主耶穌的親弟弟,另參本節註2。)
  [2] 1節裡作者猶大稱自己為「雅各的弟兄」,而基督教傳統上認為其中的「雅各」所指的即是雅各書的執筆者--主耶穌的弟弟雅各(加拉太書1:19);因其身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之一,且因這位雅各廣為人知(使徒行傳15:13;21:18、加拉太書2:9;2;12),故猶大用這位雅各來介紹自己。
(但天主教則相信聖母瑪利亞終生童貞,不曾和丈夫生過其它孩子。天主教認為猶大書的作者猶大可能是(1)耶穌十二使徒中又名為達太的猶大,即馬太福音10:3、馬可福音3:18裡又名為達太的猶大(達太就是路加福音6:16裡的第一位猶大;不是出賣主耶穌的那位加略人猶大);或可能是(2)馬太福音13:55、馬可福音6:3裡的猶大,但天主教認為馬太福音13:55、馬可福音6:3裡的猶大和雅各是耶穌的堂表兄弟或親戚;或可能是(3)其他同名的猶大(天主教思高譯本採用(1)(2)的說法;天主教樂仁譯本採用(3)的說法)。)

--------
【猶大書2節-和合本修訂版】
願憐憫、平安、慈愛多多地加給你們。

【猶大書3節-和合本修訂版】
親愛的,我一直很迫切地想要寫信給你們,論到我們同享的救恩,但我覺得有必要現在就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給聖徒的真道竭力奮鬥。

【猶大書4節-和合本修訂版】
因為有些人偷偷地進來,就是早就被判定受懲罰的不虔誠的人,他們把我們上帝的恩典變為放縱情慾[1]的機會,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2]

  [1] 「放縱情慾」的原文是「放蕩」、「縱慾」、「縱情恣欲」。
  [2] 作者猶大認耶穌基督是獨一的主宰,也就是認耶穌基督是神。

--------
【猶大書5節-和合本修訂版】
這一切的事,你們雖然知道,我卻仍要提醒你們:從前主[1][2]只一次就[3]救了他的百姓出埃及地,後來卻把那些不信的滅絕了[4]

  [1] 「主」在某些古卷是「耶穌」,或「神」,或「神基督」。
  [2] 若對照上一節來看,本節的主就是上節的主耶穌,也是救以色列出埃及地的主耶和華。而哥林多前書10:4則宣認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時隨行的靈磐石就是基督。約翰福音1:1也啟示了主耶穌是成了肉身的道、道就是神。
  [3]「只一次就」:有古卷把這句話放在「你們雖然」後面。
  [4] 此相關事件可另參出埃及記12章之後、民數記14:35等。

--------
【猶大書6節-和合本修訂版】
至於那些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1],主用鎖鏈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2]裏,等候大日子的審判[3]

  [1] 越界、越矩的天使,另可參:創世記6:1~4「神的兒子們/神的眾子」是指誰?(https://chenjordan.blogspot.com/2024/04/612.html )
  [2] 「黑暗」可能之意:(1)「無底坑」,是鬼魔被拘禁之處,另參:路加福音8:31、啟示錄20:1-3等處。(2)參彼得後書2:4的「地獄」、「幽暗坑」,彼得後書2:4該處的「地獄」原文音譯為「塔他路斯/ 他他拉」,指「冥界之下的深坑」。(1)(2)的各處應該是同處的不同名稱。
  [3] 另參哥林多前書6:3、彼得後書2:4。

--------
【猶大書7節-和合本修訂版】
同樣,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鎮的人也跟著他們[1]一樣犯淫亂[2],隨從逆性的[3]情慾[4][5],以致遭受永不熄滅之火的懲罰[2],作為眾人的鑒戒。
 
  [1] 「跟著他們」即「跟著前一節所述的墮落天使的越矩」,另參猶大書6節註1、第7節註4。
  [2] 此事件可參見創世紀19章的相關記載。
  [3] 逆性的:原文是「另外的/ 另一種的」。 
  [4] 此處「情慾」的原文是單數型的「肉體、肉身、血肉之軀、血氣」,延伸的意義為「肉慾」、「惡性」。恢復本在羅馬書7:18註釋2認為負面意義的「肉體」乃是指「人的身體/生命」與「魔鬼撒旦之罪的生命」的混雜結合變質體。聖經加拉太書5:19-21則說到了肉體的幾類彰顯,例如:淫亂、污穢、縱慾、拜偶像、巫術、仇恨、爭吵、嫉妒、憤怒、自私的野心、紛爭、結派、眼紅、醉酒、荒宴等。

  [5]「逆性的情慾」直譯為「另一種的肉體」,其他譯法例如:「相異的肉體」(恢復本的譯法)、「另類的肉慾」(新漢語譯本的譯法)、「異態的肉慾」(環球譯本的譯法)、「扭曲的性欲」(新普及譯本)、「反自然的性慾」(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譯法)、「逆性的肉慾」(思高譯本的譯法)、「變態的情慾」(樂仁譯本的譯法)等。「逆性的情慾」舉例如(1)墮落的天使貪戀人類的肉體,而越矩化為人形與人類性交(另參6節越矩的天使之註解);(2)創世紀19章裡所多瑪城的人意圖強姦當時化為人形的天使;(3)和同性性交;(4)與近親性交;(5)人類與禽獸類交配....等應是屬「逆性的情慾」。

--------

【猶大書8節-和合本修訂版】
照樣,這些做夢的人也污穢身體[1],輕慢掌權者[2],毀謗眾尊榮者[3]

  [1] 「身體」原文是單數型,和上一節的「情慾」在原文是採用同一辭。
  [2] 「掌權者」原文是單數型。
  [3]「眾尊榮者」:新普及譯本、NLT(New Living Translation)解讀為靈界之「超自然的存在」;呂振中譯本解讀為「眾榮耀的靈」;恢復本解讀為「概指有權位的天使與世人」;樂仁譯本解讀為「稱為『尊榮』的天使們」。

--------

【猶大書9節-和合本修訂版】
天使長米迦勒[1]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譴責他[2],只說:「主責備你吧!」[3]

  [1] 聖經只有提到天使米迦勒是天使長,其他傳說則認為天使長有七位。聖經裡的天使長,可另參閱但以理書10-12章、啟示錄12:7、帖撒羅尼迦前書4:16。
  [2]「用毀謗的話罪責他」直譯為「帶給毀謗的審判」,環球譯本的解讀為「控告他毀謗」。
  [3] 此節相關事件的其它內容另可參考申命記34:6、摩西升天記(但閱讀時要知道摩西升天記並非基督宗教、猶太教上的正典,其權威度較低)。

--------

【猶大書10節-和合本修訂版】
但這些人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與那些沒有理性的[1]牲畜一樣,只做本性[2]所知道[3]的事,敗壞了自己。
 
  [1] 沒有理性的:「缺乏理性的/ 不合理的/ 荒唐的」。
  [2] 本性:「本性地/ 按著本能地/ 自然地」,副詞用,修飾「知道」。
  [3] 本性所知道:「按著生物本能地知道」。
  
--------

【猶大書11節-和合本修訂版】
他們有禍了!因為他們走該隱的道路[1],又為財利往巴蘭[2]的錯謬裏直奔,並在可拉的背叛[3]中滅亡了。

  [1] 該隱的相關事件可參聖經創世紀4章、雅煞珥書等。
  [2] 巴蘭的相關事件可參見聖經民數記22-24章、31:16、彼後2:15、啟示錄2:14。
  [3] 可拉的背叛,可參民數記16章。

--------

【猶大書12節-和合本修訂版】
這樣的人是你們愛筵[1]上的污點[2]他們無所懼怕地同你們宴樂,彷彿牧人只顧餵飽自己。他們是無雨的浮雲,被風飄蕩;是秋天沒有果子的樹,死而又死[3],連根被拔出來;
 
  [1]「愛筵」:思高譯本、新普及譯本解讀為「紀念主的愛的宴席」。
  [2]「污點」:原文或譯「礁石」。
  [3]「死而又死」直譯是「死了兩次」,或可理解為本節裡的樹木「徹底枯死」、「死透了」。

--------

【猶大書13節-和合本修訂版】
是海裏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是流蕩的[1]星,有漆黑的幽暗[2]永遠為他們保留著。

  [1] 流蕩的:漂流的。用在星星上則引申為「脫軌的」。
  [2] 可能指冥界、陰間那類的地方。另參猶大書6節註2。

--------

【猶大書14節-和合本修訂版】
亞當[1]的七世孫以諾[2]曾預言這些人說[3]:「看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來臨[4]

  [1] 亞當是人類的始祖,另可參創世紀2~3章等。
  [2] 此位以諾的事蹟,另可參創世紀5:21-24、雅煞珥書(聖經約書亞記10:13等所提到的書;但閱讀雅煞珥書時要知道雅煞珥書並非基督宗教與猶太教上的正典,其權威度較低;可參:雅煞珥書摘要)。
  [3] 以諾此事件相關內容另可參考以諾一書(但閱讀時要知道以諾一書並非基督宗教與猶太教上的正典,甚至被視為偽經,其權威度較低,故以諾一書僅供參考)。
  [4] 帶著祂的千萬聖者,直譯為:在祂的千萬聖者裡面,或,在祂的千萬聖者中間。此處的情節另參:聖經馬太福音25:31、馬可福音8:38、路加福音9:26、啟示錄17:14下、19:14、撒迦利亞書14:5、約珥書3:11下、哥羅西書3:4、帖撒羅尼迦前書3:13;4:14、帖撒羅尼迦後書1:6、...等。

--------

【猶大書15節-和合本修訂版】
要審判眾人,證實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的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的話。」


【猶大書16節-和合本修訂版】
這些人喜出怨言,責怪他人,隨從自己的情慾[1]而行,口說誇大的話,為自己的利益諂媚人[2]

  [1]「情慾」的原文是「欲望」、「意欲」、「渴望」,該詞的本身不見得是指負向意義,需視上下文與用語的使用者實際的意義而定。若是負向意義可作「私欲」、「貪欲」、「情慾」、「惡欲」等。
  [2] 諂媚人:直譯是「看重人的面」。

--------

【猶大書17節-和合本修訂版】
親愛的,至於你們,要記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使徒從前所說的話。

【猶大書18節-和合本修訂版】
他們曾對你們說過,末世必有好嘲弄的人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慾[1]而行。

  [1] 「私慾」的原文是「欲望」、「意欲」、「渴望」,該詞的本身不見得是指負向意義,需視上下文與用語的使用者實際的意義而定。若是負向意義可作「私欲」、「貪欲」、「情慾」、「惡欲」等。

--------

【猶大書19節-和合本修訂版】
這就是那些好結黨分派、屬乎血氣[1]、沒有聖靈[2]的人。

  [1] 「屬乎血氣」原文是「魂的」。恢復本譯為「屬魂的」;新漢語譯本解讀為「屬世的」,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解讀為「受本性的支配」,新普及譯本解讀為「聽從自己的本能」,樂仁譯本解讀為「受本性和世俗支配」。
  [2] 此處的聖靈之原文是「靈」,可能是指「聖靈」(新漢語譯本、環球譯本、思高譯本採此說),但也有可能是指「人的靈」(恢復本採此說)。


--------

【猶大書20節-和合本修訂版】
親愛的,至於你們,要在至聖的真道[1]上造就自己,藉著聖靈禱告,
 
  [1] 「真道」:原文為「信/ 忠信/ 信仰」。

--------

【猶大書21節-和合本修訂版】
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進入永生[1]

       [1] 永生/永恆的生命/永遠的生命指的是基督永恆的生命(參:約翰壹書1:2;5:11;5:20;約翰福音14:6;17:3等);永恆是神的屬性之一。

-------

【猶大書22節-和合本修訂版】
有些人心中猶疑[1],你們要憐憫[2]他們;

  [1]「心中猶疑」:有古卷抄本是「惹起爭辯」。
  [2]「憐憫」:有古卷抄本是「駁斥/ 說服」;23節同。

--------


【猶大書23節-和合本修訂版】
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1];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2]他們,連那被情慾[3]污染的衣服[4]也要厭惡。

  [1] 有古卷是「存懼怕的心搭救他們」。
       [2]「憐憫」:有古卷抄本是「駁斥/ 說服」;22節同。
  [3] 「情慾」原文是「肉體、血肉之軀」,延伸意為「肉慾」。另參7節註4。
  [4] 「被情慾污染的衣服」:新普及譯本解讀為「玷汙生命的罪」。

--------


【猶大書24節-和合本修訂版】
願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使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

【猶大書25節-和合本修訂版】
我們的救主獨一的上帝,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享榮耀、威嚴、能力、權柄,從萬古以前,到現今,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以上註釋參考資料來源】
聖經和合本修訂版
聖經呂振中譯本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聖經新漢語譯本(2011年)
聖經思高本
環球聖經譯本
樂仁譯本(2014年)
聖經恢復本http://www.recoveryversion.com.tw/
信望愛聖經網站
NLT(New Living Translation)、
新普及譯本(2024年第八版)






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創世記6:1~4「神的兒子們/神的眾子」是指誰?

 

  『人在地上開始增多,又生養女兒的時候, 神的眾子看見人的女子美麗,就隨意挑選,娶作妻子。 耶和華說:「人既然是屬肉體的,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但他的日子還有一百二十年。」 在那些日子和以後的日子,有巨人在地上; 神的兒子和人的女子結合,就生了上古英武有名的人物。 耶和華看見人在地上的罪惡很大,終日心裡思念的,盡都是邪惡的。 於是,耶和華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耶和華說:「我要把我創造的人,從地上消滅;無論是人或牲畜,是爬行的動物或是天空的飛鳥,我都要消滅,因為我後悔造了他們。」 只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聖經創世記6:1~8新譯本)


創世記6:1~4「神的兒子們/神的眾子」是指誰?


  創世記6:1~4「神的兒子們」是指誰?常見有以下各種說法,例如:

1、天使說:指化為人形、取了人身的墮落天使/惡魔。墮落的天使/惡天使另稱惡魔、邪靈。

2、天子說:指天子、王、統治者、審判者等。

3、男人說:指男人們。

4、塞特後裔說:指塞特的後裔、敬虔的後裔、信神的人(例如天主教思高譯本採此說)。

  不過以「化為人形、取了人身的墮落天使/惡魔」有較多的與較強的根據,其他種的說法之根據不是沒有,但相對較薄弱,茲說明如下。

  創世記6:1~4「神的兒子們」是指「化為人身的墮落天使」的根據:

一、聖經經文

  (一)若干舊約聖經經文直接顯示神的兒子們指天界的受造物,如:約伯記1:6;2:1;38:7;詩篇89:6。

  (二)聖經有天使化為人形、吃東西、接觸人的記載,舉例:

    1、天使以白袍少年的形象指示人(聖經馬可福音 16:5-6)。

    2、人形天使吃了亞伯拉罕提供的食物(聖經創世紀18:1~8)。

    3、所多瑪的人想要強姦在羅得家的兩個人形天使(創世紀19:1-5)。

    4、化身為人類客旅的天使被人類接待(聖經希伯來書13:2)。

                正常的天使是靈,但也會奉神令化為人形執行神的命令;墮落的天使則會違神令化為人形以破壞神令(如後續之說明)。

  (三)越矩的、行淫的墮落天使之記載

     舉例:「又有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鎖鍊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裡,等候大日的審判。又如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邑的人,也照他們(那些墮落天使)一味地行淫,隨從逆性的情慾,就受永火的刑罰,作為鑑戒。」(聖經猶大書6-7)

   天使有大能、超自然力量;由上可知墮天使則違背神令、破壞自然律。正常的天使不會嫁娶、無男女之分,但墮天使破壞天界與人界間的秩序,以男人身去與人類女子結婚、交合生子(創世記6:1~4)。

   (四)邪靈污鬼附在人體或附在動物上的記載

     舉例:聖經馬太福音8:28-32、12:43-45、17:18-21等(馬可福音5:12-13、路加8:32-33)、

   使徒行傳16:16-18、撒母耳記上18:10;19:9(、啟示錄16:13;9:1~11)

 

   由上可知聖經有一些人形天使、逆性行淫的墮天使、會附身並操控人與動物的靈體、天使被稱為神的兒子、犯了越界禁忌的天使、...等之記載。


二、「墮落天使之說」比較可解釋後來為何沒再有創世記6:3這類事

  「墮落天使之說」可依據聖經猶大書第6節稱因為那批墮落天使後來被監禁,故後續沒有相仿的橫跨天界人界混種變種事件,也因此沒再有創世記6:3這類的事(如:「人的日子還有一百二十年」)。

  而其他的理論(天子說、塞特後裔說、男人說、信徒說等)沒法說明為何後來沒有再出現創世記6:3這類事。因為[天子、塞特後裔、男人、信徒等]迄今仍有,也仍有創世紀6:1-2、6:5、6:11-12娶妻生子、地上有強暴與邪心惡事這類的事,卻為何卻沒再有創世記6:3的事了?這是天子說、塞特後裔說、男人說、信徒說等難以引經據典作回答的。


三、「墮落天使之說」比較可解釋為何創世記6:1~2接著有創世記6:4(巨人)這類事

  「墮落天使之說」可解釋為因墮天使逾越界線破壞自然律、超自然,而有橫跨天界人界混種、人類生出變種(巨人)。

而其他的解釋(天子說、塞特後裔說、男人說、信徒說等)比較沒法說明為何創世記6:1~2後接著有創世記6:4(巨人)這類事。因為[天子、塞特後裔、男人、信徒等]迄今仍有,「現今」也仍有創世紀6:1-2、6:5、6:11-12娶妻生子、地上有強暴與邪心惡事這類的事,卻為何「現今」卻沒再有創世記6:4的巨人了?這是天子說、塞特後裔說、男人說、信徒說、...等難以自圓其說的。

  

四、「墮落天使之說」比較可解釋為何上帝當時要滅世?

  (一)天子說、塞特後裔說、信徒說、男人說、...等難以解釋為何上帝當時嚴厲的處置(滅世)。

  (二)天子說、塞特後裔說、信徒說、男人說、...等難以解釋為何現今持續有創世記6:1-2、6:5、6:11-12說的事卻無像當時的嚴厲後果(滅世)。

  而「墮落天使說」則可解釋創世記6:1-7事件後續的嚴重性、解釋為何上帝要滅世,因變種餘孽危害甚大,例如破壞血統、使人類效法墮天使的惡行、破壞靈界與世間秩序等;除了以大洪水滅世外,另還須監禁當事的墮天使(參:聖經猶大書6-7節)。也因那些越份越界的墮天使被監禁了故後世沒再發生那類逾越天界人界界線後的大混亂(雖然仍有部份敗壞的基因在人類裡面)。

 

五、其他非正統的或經外資料

   (一)古代聖經七十士希臘文譯本等將創世記6:1~2「神的兒子們」譯為「神的天使們」。

   (二)歷史學家約瑟夫《猶太古史》中說:「神的天使和人的女子生出不義的孩子。」

   (三)聖經約書亞記、撒母耳記提到一卷書「雅煞珥書」,雅煞珥書記載在亞伯拉罕帶兒子以撒去獻祭的路程中,魔鬼撒但化為人形接觸與迷惑亞伯拉罕等人。

   (四)曾被視為偽經的以諾書也有提到創世紀6:1-4事件, 以諾書直接稱創世紀6:1-2事件裡神的兒子們就是天使。  

   (五)被視為偽經的巴錄二書(巴錄啟示錄)56:12亦認為創世紀6:1-4事件裡神的兒子們是指天使。

    (六)猶太傳統認為是墮落的天使(此可參信望愛聖經網站註釋。

    (七)環球聖經譯本等對<聖經>彼得前書3:19-20「獄中的靈」、「不信從者」的註釋)。


結 論

    以上解說僅供參考,創世記6:1~4「神的兒子們」是指誰?有許多假說,沒有定論。各種假說都只是猜測與推論,而「墮天使說」只是相對其它來說是比較說得通的,但仍非基督教界的定論,畢竟聖經創世記本身沒有明確的說是誰。


【延伸閱讀】

👉 約書亞派以色列人滅迦南人的原因

 

 

【其它探究主題】

👉世界末日前的預兆

👉聖經提摩太書裡提到的雅尼、佯庇是誰?

👉耶利米書中的「女子護衛男子」是何意?

👉神為己名而出手縮手

👉聖經提到的參考書:雅煞珥書

  

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佛教的一些迷信

 

(本文尚在編輯中)

   各個宗教都有著一些迷信,佛教亦不例外。

唸咒防蛇的迷信

「故說是咒術章句。所謂。塢耽婆隸。耽婆隸。[舟*冗]陸波婆耽陸。奈渧。
  肅奈渧。[打-丁+只]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諦。尼羅枳施。婆羅拘閉塢
  隸。塢娛隸。悉波呵。舍利弗。優波先那善男子爾時說此偈。說此章句者。
  蛇毒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壞。如糠糟聚。」      《雜阿含經.卷第九》


以上可知:
《雜阿含經》記載,舍利弗告訴佛有關優波先那被毒蛇咬傷一事,佛因此教導防蛇護身咒。佛竟教導唸咒可不中毒、身不壞。真是迷信。

 

須彌山之迷信

天龍八部

釋迦牟尼出生之迷信

釋迦牟尼形相之迷信

三十二相

 一相,者足安平,足下平滿踏地安隱。(俗稱的鴨母腳底)
    二相,者足下相輪﹐千輻成就光光相照。(兩腳底各有一千輻輪)
    三相,者手足網縵猶如鵝王。(手腳指間皆有縵網如鵝的腳蹼一樣)
    四相,者手足柔軟猶如天衣。
    五相,者手足纖長無能及者。
    六相,者足跟充滿觀視無厭。(足踵圓滿無凹)
    七相,者鹿膊腸上下(月庸)直。(股肉纖圓宛如鹿王)          
    八相,者鉤鎖骨,骨節相鉤猶如鎖連。
    九相,者陰馬藏。(即睪丸及陽具皆如馬一樣的內縮在身內)
    十相,者平立垂手過膝。
    十一相,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紺琉璃色。
    十二相,毛生右旋紺色仰靡。(毛右旋且向上偃伏)
    十三相,身金色。
    十四相,皮膚細軟不受塵穢。
    十五相,兩肩齊亭充滿圓好。
    十六相,胸有卍字。
    十七相,身長倍人。(即其身長比一般人高一倍)
    十八相,七處平滿。(兩足、兩掌、兩骨和頭頂七地方皆平滿)
    十九相,身長廣等﹐如尼拘盧樹。(身寬和身長相等)
    二十相,頰車如獅子。(兩頰隆滿如獅子)
    廿一相,胸膺方整如獅子。
    廿二相,口四十齒。(一般人牙齒是卅二齒,佛四十顆牙)
    廿三相,方整齊平。(牙齒排列整齊)
    廿四相,齒密無間。
    廿五相,齒白鮮明。
    廿六相,咽喉清淨。所食眾味無不稱適。
    廿八相,梵音清徹。(聲音清澈宏亮)
    廿九相,眼紺青色。
    三十相,眼如牛王。
    卅一相,眉間白毫柔軟細澤﹐引長一尋,放則右旋螺如真珠。
    卅二相,項有肉髻。
 

  大家可想像一下這三十二相組合在一個人身上是甚麼樣子?

  佛經還題到有人不信釋迦有卅二相,他只看見釋迦牟尼只有「三十相」,沒有看見釋迦的「廣長舌相」(伸出舌頭來可以覆蓋整個的面部),和「陰馬藏相」(可以把男人的陰器官和睪丸都收進肚子裡)。釋迦牟尼為著證明自己實在是佛,竟敢犧牲色相,不但當場伸出舌頭,讓人看到他的「廣長舌相」,而且也施展神通讓人看到他的「第三點」(參:中阿含經卷41、長阿含經卷13、增壹阿含經卷38、46)。

 

釋迦牟尼前世之迷信

  據說,釋迦牟尼在無量劫前,是人與鹿所生的一個孩子,名叫一角仙人(rsyasrnga)。某次,此人因路滑傷足而咒咀天不下雨。王募人欲破一角仙人之神通,令複下雨。淫女扇陀遂應此募,並引誘一角仙人與他發生奸情,仙人的神通遂失去,而天又下雨,此仙人即後來的釋迦牟尼,此淫女即後來的釋迦之妻耶輸陀羅雲雲。 (參:大智度論第十七︰「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本生因緣,過去久遠世時,婆羅林國中有仙人,以仲春之月於澡盤中小便,見鹿 合會,淫心即動,精流盤中, 鹿飲之實時有娠,盈月生子,形類如人,唯頭有一角,其足似鹿。鹿當產時至仙人庵邊而產,見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明者議言,我曾傳聞,仙人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 地傷足, 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墮……。婆羅棕國有淫女名曰扇陀端正,來應王募,問諸人言,此是人非人,眾人言是人耳,仙人所生。淫女言,若是人,我能壞之……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間住,答曰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洗澡,亦即可之,女手柔軟觸之心動,便複與諸美女更互相洗,欲心轉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為大雨七日七夜……。佛告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淫女者即耶輸陀羅是。」另見佛本行集經第十六。 )

  佛教之釋迦牟尼前生,居然係由人獸所生,真令人費解。


偽經之迷信

地藏菩薩本願經偽經說

心經:中國的偽經?


輪迴之迷信

 

佛教認為身心障礙乃是前世的報應

破除輪迴與前生之謬誤

前世記憶,今生解密

。前世今生的迷與惑

輪迴轉世、業報與死後的生命

前世今生之誤導(上)、(下)

輪迴與祭祖的再思

對輪迴說的科學批判

對輪迴說的理性批判

評「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

輪迴之說不可信(1)

輪迴之說不可信(2)

 

 

 【延伸閱讀

佛教認為身心障礙乃是前世的報應

佛教裡的創世主

六道輪迴真相

前世今生催眠療法

新紀元情報

苦難、輪迴與靈驗

擺脫輪迴 燈塔水母長生不老

。密乘大乘非佛說

 

【延伸閱讀】

走出彌陀的光環

反佛名人-李覯

。佛教批判: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24051994_6_1.html

。攻破佛教理論:https://sites.google.com/site/voiceofgreengrass/by

 

(草記)讀經心得感想 靈修筆記 暫記

 

個人心得草記

聖經出埃及記15、16、17章

以色列人出埃及缺糧缺水的事件

一、有時候人祈求、神才賜/才動工;雙方互動、神人一起合作,不是一廂情願

二、以色列人的埋怨:對於基本需求之未能滿足的怨言,神未動怒、會體諒與包容同理。我們也要學習靠主適度的體諒人的一些軟弱,不隨便定罪人。當然它處經文另有一些以色列人的怨言是神所不悅的,會引來神怒氣的,所以要多讀經做兩者的區分、了解神的心。

三、摩西的回應:這讓我聯想到教會領袖們對於所服事的各式羊群也是;靠主有耐心、操練有高EQ,不被會眾的情緒感染左右而失控離開神的話。神若沒有發怒的事,我們也操練不要隨便發怒,而是交託尋求神的意思。

四、會眾後續的一些反應:讓我們知道要警醒,要戒貪欲與不信。求主賜我們感恩知足的心、賜智慧、精明、長眼。

===

出埃及記 16:16~20


『 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要按著各人的飯量、為帳棚裡的人按著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甚麼人留到早晨。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摩西便向他們發怒。 出埃及記 16:16~20 』


少收的無缺,多收的無餘

         近日讀到: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太6:26)前幾週讀到以色列出埃及在曠野時,神從天降下嗎哪等物供給飲食給以色列人。若再往後讀經可看到先知以利亞在饑荒時,神派烏鴉帶食物給以利亞吃;某次彼得和耶穌論納稅時,主耶穌叫彼得去釣魚結果魚的口裏有可納稅的錢。

以前我看到這些記載,縱使相信真有其事,但不認為那跟自身有什麼關係,認為那是別人的經驗。

不過在經過反覆的讀聖經並回顧我的過去,竟發現我其實也有類似經驗,只是神安排其他的形式樣貌在使我經歷祂、經歷神的話:

一、多收的無餘,少收的無缺(出16:18):

    (一)若按一般人的認知,發票收集越多則中獎機率越高;但我的狀況不似一般人。捐出去後發票變少反而比較容易中獎。(二)我N年前曾沒工作收入時,抽獎、發票中獎機率異常高。(三)若按一般人的認知,錢賺得多則可存的錢就多,若賺的錢少則存的錢就少,但我過去就有隱約感覺我的情況不似一般人;我剛出社會時薪水不高,後來跟風追逐世俗價值觀,哪裡薪水較高就跳槽去那裡,所以薪水漸越來越高,但我發覺我薪水較低的時候(年輕時也比較會亂花錢)卻反而比較容易存錢,薪水較高時反而存款沒比較增多。以前的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現在知道是神讓我體會到聖經所說的-多收的無餘,少收的無缺(出16:18)。主讓我學習倚靠主。

二、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太6:26):

      現今的我沒有工作收入已一年半(世人的觀念會認為我少賺好幾萬元),我操練著信靠神的供應與帶領,操練不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 (提前6:17)。祂則叫萬事互相效力,使我經歷神的供應。得以放下工作壓力與綑綁,脫離勞碌的詛咒,也有更多時間與心思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太6:33),而主說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神就賜給我們所需用的。如此成了良性循環。感謝主。2023.

======


利未記前5章

一、舊約祭儀複雜煩瑣,聯想到:新約裡神人之間關係從隔絕到和好,神需要付極大的代價,祭司、祭物都由主耶穌包辦。

二、舊約祭禮上若身份地位不同,贖罪內容也有一些差異:領袖位高權重影響力大,相應的責任也重、承擔罪責也越大,故應留意自身身份地位言行工作所帶下的正反面影響。

三、聖殿已被毀,祭儀暫停,猶太教徒無法按利未記等祭儀解決自己的罪,必須承擔自己的罪。感謝主耶穌讓我們基督徒能常到主面前認罪悔改感謝讚美主、尋求主,由耶穌解決我們的罪。

四、舊約獻祭裡某些事務非由罪人,而是祭司經手:這讓我聯想到我們也有新約祭司的身份:福傳、領人歸主、傳達神的話。有份於教會--(神的園子)的建造與運作:撒種、施肥澆水、收割等。(神的殿)備料、製造、組裝建造等。(基督的身體)各肢體臟器分工合作、各盡其職。

=======

民數記15:37-40:‘’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吩咐以色列人,叫他們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繸子,又在底邊的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你們佩帶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們素常一樣;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為聖潔,歸與你們的上帝。‘’

     本段感想:我們需常接觸神的話語、受神的話語指引,才能常與神聯結,如主耶穌說的「你們若常在我裏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面」(約15:7)、「 你們要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你們裏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裏面,也是這樣」(約15:4)、「若不常在我裏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裏燒了」(約15:6)


========

民數記20:11~12

   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

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10:4

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來4:11

一、不過度解讀詮釋神的話語: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二、不倚靠過去經驗,當倚靠神的話、聖靈的帶領。

三、操練以基督的心為我們的心。

四、即便是生氣但不犯罪。

五、領袖更當謹言慎行,注意自身影響力,小心臨門失足。

=====

民數記30章

未出嫁的女兒與妻子之誓願,父或夫有最後決定權立或廢。

心得感想:我們是天父的子女、基督的妻,題醒我:

一、是否主權讓給神:神擔當後果vs自己擔當?

二、是否認知或信:神的意念高於我們的意念、人算不如天算?

三、操練順服神。


======

民數記32章

  流便迦得瑪拿西2.5支派自選約旦河東的地,但派兵力同其他支派西征,並沒有求問神,也沒看到神對此的反應。提醒我:

一、應求問神

二、不要重蹈羅得覆轍去選自己看上眼的

========

申命記7:16~22

一、要牢記神的話與神的作為而不要怕對敵與困境

二、當尋求神的意思:是速速的或漸漸的處理困境?誰動手處理或分工配搭?不要自以為是,要尋求主。

========

申命紀18:22:「託耶和華的名說話,所說的若不成就,也無效驗,這就是耶和華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說的,你不要怕他。」

     有時會遇到某些人宣稱聖靈告訴他們一些事,但說者和聽者對這現象都要謹慎小心分辨。舉例:前一陣子我在網路上遇到一個不認識的人,他自稱聖靈指示他告訴我一些事,結果他說的內容真假參半,而我由申命記18:22這經文認出那人所稱的聖靈其實是假冒聖靈的名義。網路上我還遇過一個基督徒,他也是自稱聖靈引導他感知我曾發生的事,但他感知到的事是錯誤的、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而我由申命記18:22這經文認出那人所稱的聖靈其實是假冒聖靈的名義,故我也提醒了那基督徒他乃是接觸了假聖靈。這些實例都在提醒我要常讀聖經、多禱告,與神多連結,以免被一些虛虛實實所迷惑與欺騙,尤其他們可能會藉聖靈或先知的名義傳講,不可不慎。)2025.2

========

約書亞記2:8-11

9對他們說:「我知道耶和華已經把這地賜給你們,並且因你們的緣故我們都驚慌了。這地的一切居民在你們面前心都消化了;10因為我們聽見你們出埃及的時候,耶和華怎樣在你們前面使紅海的水乾了,並且你們怎樣待約旦河東的兩個亞摩利王西宏和噩,將他們盡行毀滅。11我們一聽見這些事,心就消化了。因你們的緣故,並無一人有膽氣。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本是上天下地的上帝。

一、黑暗勢力比我們更驚慌害怕

二、常倚靠神就常得勝

(一)小子們哪,你們是屬上帝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裏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約壹4:47

(二)仇敵起來攻擊你,耶和華必使他們在你面前被你殺敗;他們從一條路來攻擊你,必從七條路逃跑。申28:7

(三)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8:18

2024.6


========

約書亞記6章1-21節

以色列人照神的話每天繞敵人的城耶律哥城、吹號角、禁聲、行動等,第七天另依神的話呼喊,結果敵人城牆塌陷,以色列人得勝。

早年我閱讀這段時認為這段故事告訴我們要照神的話行、當倚靠神就勝過敵人,但也知這是在讀別人的某爭戰的歷史與神蹟,且不認為這故事的戰爭跟我有直接相關。但近年讀這段卻另外發現原來我也經驗著某些相似:

我國中時信主,但要到大約距今八九年前才覺悟到我應花更大量的時間與心在主耶穌。所以那時我開始操練分別更多時間與心在主,其中之一的實行就是我騎車上下班途中、停等紅燈時的空檔做禱告、求神的國,不浪費零碎時間。某次停等紅燈時看到路口斜對面有某某聖后宮或天后宮,就也為它禱告,求神的國、神的光降臨;為那裡的人禱告,願他們尊主的名為聖。每次在路上,假若有想到要禱告時就禱告,若路過宮廟神壇就更加禱告。原本我只是存著要常禱告的心,並不特別想到後續宮廟會有何結果,但過了一段時間,若干宮廟竟然就結束營業,出乎我意料。若只是一兩間宮廟關了、倒了,可當作巧合,但我陸續見識到倒了三五家以上,真覺不可思議。這種經歷也正增強我禱告行為。(然禱告期間也聽聞與實際遇過仇敵魔鬼的詭計與攔阻,另參後續本頁約書亞記9章的心得分享。)

求神的國降臨結果宮廟倒店的這經驗使我能更加體會聖經中所謂的踐踏鬼魔蛇蠍(路10:19)、捆綁壯士的比喻(太12:28-29)、攻破營壘(林後10:4-5)、抵擋魔鬼詭計(弗6:11)、順服神抵擋魔鬼,魔鬼就逃離(雅4:7)等這些描述,它們並不像我之前想的那樣抽象。

本段結論是:「照神的話行,仇敵魔鬼的城牆就垮掉」不只是古人的一段歷史或我腦袋的知識,也可以成為真實的經歷。我們更多讀與行神的話就可更多經歷神的話語。2024.6

=======

約書亞記9章

     敵人基遍人的詭計、以色列領袖的受騙與起誓,導致以色列人沒法照神的話處置敵人

一、當常禱告求問神,而不隨便起誓自作主張(以色列人輕率的起誓之案例:書9:14-20;士21章;撒上14:24-45)

二、當常讀經以獲得神的話、神的指引

三、留意與辨識鬼魔的詭計

四、領袖有大影響力,因此更應謹言慎行 思慮應周全

五、以色列領袖自作主張存留基遍人而產生後續惡果(參:撒母耳記下21章、士師記1:28~35、耶利米書28章)

前面(書6章心得)提到宮廟倒店的經歷,後續也聽聞與實際遇過仇敵魔鬼的詭計與攔阻:我曾分享這類宮廟倒店的經歷給某教會的領袖聽,該領袖則不讚同這樣子的禱告,她是搬出外國來的慕約翰牧師及其宣導師的說法(也許另滲有她自己的意思),說曾有一群基督徒們也在做行走禱告,為宮廟禱告,但外國來的慕約翰牧師和宣導師們認為基督徒們不須為宮廟禱告,這樣做無意義,只要關注自己,做自潔禱告,宮廟存在是無所謂的,因多人的家裡也有神桌有拜拜了;後來那些基督徒們就聽信了而沒再做行走禱告了,且她自認為宮廟禱告、捆綁鬼魔並無聖經依據。但我一聽就聽出該說法的半對半錯、真裡有謊、對裡有錯,好像鬼魔的詭計迷惑人,讓黑暗權勢見縫插針得以橫行,也好似本章外敵基遍人用詭計騙以色列人讓以色列人卡住,難以按神的吩咐處理掉敵人,甚至衍伸出後遺症,另參撒母耳記下21章。對於那些牧者領袖們半對半錯說法之說明暨感想:

1,自潔禱告和為其它事物(含宮廟)禱告可並行不悖,並不衝突。

2,聖經多處有告訴我們要祈求神的國降臨、求主的名被尊為聖(太6:9)、隨處禱告(提前2:8)、常常禱告(路18:1)、捆綁壯士的比喻(太12:28-29)、踐踏鬼魔蛇蠍(路10:17-19)、要抵擋魔鬼(雅4:7;弗6:11)、攻破詭計營壘(林後10:4-5)等。所以向主祈求人們(含宮廟信徒)尊主耶穌名為聖、求神的國降臨這地(含宮廟勢力地或隨處),乃符合聖經的意思。

3、即使聖經沒明確說到為宮廟禱告,也沒有「行走禱告」一詞,但不等於不該做。禁止隨時隨處禱告反而像是鬼話在迷惑與攔阻人祈求神的國降臨。促使禱告的各方法都可考量,而攔阻禱告的各狀況都應有所警覺與提防!假如我也聽信了鬼話而停止禱告,我將看不到宮廟神壇的倒店。

4、教會領袖們的話並非完全都對,應熟讀聖經,用神的話分辨人的話、用神的話抵擋鬼話。另參本網頁列王記上13章1~32的筆記。2024.6

=======

士師記1-2章

     以色列人出征,曾有強盛且下重手,但仍未依神的話趕出敵人,且延續對待基遍人的作法(約書亞記9章)按那個慣例或按其他理由而未按神的話來對待那些敵人。後續神來警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雖也哀哭與獻祭,卻已難挽回頹勢。

ㄧ、以色列領袖當初自作主張,未求問神就存留基遍人而產生後續惡果(ex.後續各支派出征卻讓更多敵人留存;)、未求問神就向基遍人起誓而產生後續不可預料的惡果(ex. 撒母耳記下21章)。領袖有深遠影響力,做頭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更應謹言慎行、思慮應周全、應常求問神。若瞎眼的領導瞎眼的,兩個都落到坑裡(太15:14)。

進來歐洲某些國家基於人道或好心接納外來的難民,難民越來越多,但難民有許多是穆斯林,穆斯林又比歐美人士更會生育,穆斯林人數變多,勢力大後,會有什麼後果?真是難料。聽說德國穆斯林發起在德國建立一個哈里發國或伊斯蘭國,雖然目前穆斯林尚不夠多,這樣的提案不太可能成功,但未來穆斯林人數夠多了呢?(民主國家是少數服從多數)未來真是難料。

二、要緊緊跟隨主、聽從主的話,以免後續像以色列人哀哭切齒(士師記2:4;另參馬太福音24:45~25:30)2024.7

========

士師記13-16章

    參孫未出世前即已經被神定為拿細耳人且預定將來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但參孫出生長大後卻沒有按照拿細耳人的規矩且好色又違規放蕩不羈。雖他臨終仍削弱了非利士人的勢力,但終究他是以悲劇收場。

      每個基督徒像參孫一樣也都有使命與神的計劃,要悲劇式的完成呢?或幸福劇式的完成?也在信徒的心思意念間。『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這便醫治你的肚臍,滋潤你的百骨。(箴言3:5-8)』。2024.7.27

========

路得記2:8、2:22

徒13:43 

來4:11

========

撒母耳記上2~3章

      祭司以利面對兒子罪行時的軟弱:

一、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7:18):以利知道兒子做大錯,但未能積極禁止兒子繼續犯罪。後續另會出現祭司撒母耳也是對待自己的兒子似有私心,自立兒子們為士師,但兒子們貪圖財利,收受賄賂,屈枉正直,致人民議論,該經節也未記載撒母耳是否對兒子們的劣行有處置(撒上8章)。

二、以利尊重人過於尊重神(撒上2:29):這聯想到主耶穌說的:『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所以當留意與省察人情與親情是否有時使我們遠離神、神的話?

三、當時神言稀少,不常有異象(撒上3:1):偏離神的話,就難續領受神的啟示;沒了神的啟示,就難行正確的方向、偏離了神的話;這變成惡性循環。

結論:人是有限的且有盲點與軟弱處,唯有倚靠神;需常讀經與禱告,與神聯結,才有正向循環、結出好的果子。

========

撒上15章

   掃羅王未照神旨完全滅絕仇敵亞瑪力人、憑己私心善意或民意獻祭行事、厭棄神的話,撒母耳遂宣達說神也因此厭棄掃羅作王。

一、應聽神令勝於向神獻祭;順從勝於祭物:

     聽神的話優先於為神做事(另參路加福音10:38-42馬大姊妹的故事)。聽神的話優先於聽己話和別的話。順從神優於順從人(另參使徒行傳4:19)。

二、神的意念高於人的意念:

    悖逆神如同行邪術,頑梗如同拜偶像(撒上15:23)。承認人的有限、認清人有軟弱罪過、人算不如天算、神優於人。當操練無私無我跟隨神、聽從神的意,因唯有主耶穌是我們上好的福份(另參:路加14:25-35;路10:42;)。

========

撒上 24:12 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判斷是非,在你身上為我伸冤,我卻不親手加害於你。

撒上 24:15 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施行審判,斷定是非,並且鑒察,為我伸冤,救我脫離你的手。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12:19

撒上25:39 大衛聽見拿八死了,就說:「應當稱頌耶和華,因他伸了拿八羞辱我的冤,又阻止僕人行惡;也使拿八的惡歸到拿八的頭上。」

========

撒母耳記上25:39-42

大衛打發人去,與亞比該說,要娶她為妻。大衛的僕人到了迦密見亞比該,對她說:「大衛打發我們來見你,想要娶你為妻。」亞比該就起來,俯伏在地,說:「我情願作婢女,洗我主僕人的腳。」亞比該立刻起身,騎上驢,帶著五個使女,跟從大衛的使者去了,就作了大衛的妻。

一、認明神旨有見識:亞比該相信上帝、信祂的話、相信大衛將作王(撒上25:26-31),並預做準備面對大衛。這讓我聯想到基督徒們也應做主耶穌說過的比喻裡聰明的童女(太25:1-13),預備好迎接主耶穌。

二、認份謙卑追隨神、聽從我們的丈夫主耶穌:亞比該將成了大衛的王妃,卻謙卑,這事讓我聯想到主耶穌說過的路加福音17:3-10的教導,認份服事神。基督與基督徒之間有多重的關係(是君臣、夫妻、親子、朋友、主僕、頭身、陶匠與陶器的關係等),基督徒對這神人關係應認識與認份。

========

撒母耳記下21章

       大衛王時期以色列發生三年饑荒,原因竟是與早年約書亞時代以色列人的誓言有關,以色列領袖當初自作主張,未求問神就向基遍人起誓(另參-約書亞記9章),那個誓言竟影響到多年後的大衛王時代。

        除了大衛王時期以色列發生三年饑荒,前王掃羅王為以色列大發熱心卻違背了祖先的誓言,後續導致自己家族的一些後代陪葬,而那些陪葬者何其無辜。

        從這些事得見多年前領袖的作為都能持續影響到後代,做頭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領袖更應謹言慎行、思慮應周全、應常求問神。

      基督徒對於自身錯誤的言行或曾有過的不當的誓言,應向神認罪悔改,並尋求神的意見、求主指引正確的解決方案,而非一錯再錯。

=======

撒下24 

另見 大衛王數點以色列人數量為何遭災禍? https://chenjordan.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html

(一)從大衛王此事讓我聯想到,假如領袖們(含教會的)不信靠神、未聽從神的話與聖經、一意孤行,將可能使會眾受災禍或虧損,那麼領袖們的言行豈可不慎? 


=====

列王記上13章1~32

神人與老先知的事件

一、若違背神的話語(無論是有意或無知或無心)後果可能嚴重,如那位神人最後竟功虧一簣還遭災禍,真可怕。

二、管好自己口舌、話不亂說,別誤導人或害到他人。縱使出於一己的熱心或好意也可能害到他人,善意可能有惡的後果,所以要禱告保守自己的心、言行要有智慧。

三、聽神人與先知的話語也要很小心的分辨:即便是先知,但先知的話仍有對有錯,不是先知出口的話全都正確,應分辨之;先知或神人也可能有時講錯話或做錯事,所以聽者要明察(另參:撒下7章)。即使是假先知的話語也非全是錯的,就是有真有假、虛虛實實更容易迷惑與誤導人,所以要提防。(近期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短視頻,內容是一個自稱先知的人,他傳講一些信息及有一些神蹟奇事,然其信息內容也是真假參半,應該迷惑了很多基督徒。另外近期我在網路上遇到一個不認識的人,他自稱聖靈指示他告訴我一些事,結果他說的內容也是真假參半。網路上我還遇到一個基督徒,他也是自認聖靈引導他感知我曾發生的事,但他感知到的事是錯誤的。這些事例都在提醒我要常讀聖經、多禱告,與神多連結,以免被一些虛虛實實所迷惑與欺騙,尤其他們會藉聖靈或先知的名義傳講,不可不慎。)

四、結論:唯有緊跟神/神的話,對神的話不動搖,跟隨到底。緊跟神的話之前提是要勤讀神的話、知道神的話。並要常禱告求主保佑我們不掉入那惡者的陷阱。

2014.10

==========

歷代志上5:1-2

「以色列的長子原是流便;因他污穢了父親的床,他長子的名分就歸了約瑟。只是按家譜他不算長子。猶大勝過一切弟兄,君王也是從他而出;長子的名分卻歸約瑟。」

  呂便有了過犯而得罪了父親雅各,故雅各把長子名分給了另一子約瑟,而把長子地位給了另一子猶大。這讓我聯想到我們若不合天父的心意,福分也會離開;故當緊緊跟隨神:

一、人若不常在基督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約15:6)。

二、主在啟示錄2-3章裡給七個教會的警告與提醒。

三、路加福音10章裡的馬大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10:42)。

四、主耶穌曾對猶太人說: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路13:34-35)

五、施洗約翰曾對猶太人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裏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太3:8-10)

六、(主曾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22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23我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7:21-23)

七、葡萄園轉租其他人的比喻 (太21:33-41;路20:9-;可12:1-)

八、折枝接枝的比喻(羅11:17-24)

☆☆☆☆☆結論:當討父神喜悅、合天父的心意。


==========

代下22:10 

太后簒王位並剿滅王室後裔

      太后亞她利亞是以色列國王亞哈之女,嫁來猶大國。原本的姻親卻變仇家。人原以為的聯姻美事最終竟是引狼入室,成禍患,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凡事當交託給神,不亂自己謀劃。


==========

代下26:18-21

‘’(烏西雅王)他既強盛,就心高氣傲,以致行事邪僻,干犯耶和華-他的上帝,進耶和華的殿,要在香壇上燒香。17祭司亞撒利雅率領耶和華勇敢的祭司八十人,跟隨他進去。18他們就阻擋烏西雅王,對他說:「烏西雅啊,給耶和華燒香不是你的事,乃是亞倫子孫承接聖職祭司的事。你出聖殿吧!因為你犯了罪。你行這事,耶和華上帝必不使你得榮耀。」19烏西雅就發怒,手拿香爐要燒香。他向祭司發怒的時候,在耶和華殿中香壇旁眾祭司面前,額上忽然發出大痲瘋。20大祭司亞撒利雅和眾祭司觀看,見他額上發出大痲瘋,就催他出殿;他自己也急速出去,因為耶和華降災與他。‘’

當安份守己;基督才是頭,我們是眾肢體,各有各功能(林前12)

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亂自高自傲逾越份際

二、當盡屬靈功用、不埋沒屬靈恩賜;不妄自菲薄

三、各職互相配合、互相尊重,順服神的帶領與命定

========

以斯拉記4章

     第二聖殿建造過程裡並非一帆風順,曾遭受敵人的阻撓甚至停工了一段時間。這題醒我也要關心我的身心的殿--注意健康,還有要關心屬靈的殿--教會與自己的屬靈生命的造就。我們留意鬼魔與世俗對教會可能的攪局與破壞,我們也不要自己成了傷害「殿」(身心靈)的人。

========

約伯記

一、在物質界、一般因果律、報應論之上另有境界與超自然勢力在影響這世界。

二、鬼魔之上有最高主宰,鬼魔的作為仍是在上帝的權下。

三、人所知有限,故我們不要隨便單從表面現象或遭遇或片面資訊就論斷人的善惡與是否有罪。當管束自身口舌與言詞,不隨便給人自以為是的建議或批評。(約伯的朋友們也許出於好意來安慰或說服約伯但卻錯誤的論斷約伯)

四、此故事顯出了魔鬼撒但的失敗。魔鬼撒旦並非全知,牠誤判了約伯的信仰忠貞程度也不完全知道約伯的心。我們有時也像撒旦般自以為是,自認比神還懂,其實我們無知。撒旦也像是一顆棋子,是在上帝的擺佈下;但在此事裡興風作浪的魔鬼的結局與報應,約伯記裡沒有記載,要到新約聖經裡才揭曉。

五、縱使一切都消逝,唯有神是我們的盼望。

六、在至尊無上者、全知全能者前、在絕對力量下,唯有謙虛、臣服於祂。


======

詩篇13篇

要到幾時呢?


========


詩40:9-10

  我在大會中宣傳公義的佳音;我必不止住我的嘴唇。耶和華啊,這是你所知道的。我未曾把你的公義藏在心裡;我已陳明你的信實和你的救恩;我在大會中未曾隱瞞你的慈愛和誠實。

一、要傳道、造就人

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林前14:26

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地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林前14:31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

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11:29


二、要傳福音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

三、要為神做見證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太24:14

四、不埋沒恩賜、恩典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 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太25:24~27


==========

  詩篇63:5「我在床上記念你,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我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你。」

  這類對神朝思暮想、常常惦記神或思想神的話,其實也出現在詩篇的多處。這些經文提醒我也需要分別更多時間與心思意念在主身上,要思念天上的事(西3:2)、以基督的心為心(腓2:5)、體貼神的心意(參-太16:23);若心思置於肉體,就是死;心思置於靈,乃是生命平安(羅8:6)。所以若多讀神的話,神的話就更多的更新變化我的內心。

  大約我高中畢業後的暑假,我在某教會營會遇到一個弟兄,他有個特別之處,就是有時睡覺講夢話時會講到主耶穌。當時覺得他這狀況很特別,如今覺得他是否經歷了類似詩篇63:5的內容:我在床上記念你,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無論如何,感謝主使我們得以閱讀神的話,思想神的話,進而調整我們的生活。求主幫助我們像馬大的妹妹馬利亞一樣選擇到主前聽祂的話:選擇那上好了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10:42);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

==========

詩篇119篇

(一)

119:14 我喜悅你的法度,如同喜悅一切的財物。

119:16 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樂;我不忘記你的話。

119:24 你的法度是我所喜樂的,是我的謀士。

119:35 求你叫我遵行你的命令,因為這是我所喜樂的。

119:47 我要在你的命令中自樂;這命令素來是我所愛的。

119:70 ...我卻喜愛你的律法。

119:77 ...你的律法是我所喜愛的。

119:92 我若不是喜愛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難中滅絕了!

119:97 我何等愛慕你的律法,終日不住地思想。

119:111 我以你的法度為永遠的產業,因這是我心中所喜愛的。

119:143 ...你的命令卻是我所喜愛的。

119:162 我喜愛你的話,好像人得了許多擄物。

119:167 我心裡守了你的法度;這法度我甚喜愛。

119:174 耶和華啊,我切慕你的救恩!你的律法也是我所喜愛的。

  以上經文可看出詩人對於神的話的喜愛。願我也越來越喜愛神的話、越來越喜悅讀聖經。主啊,願『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耶15:16)』。

(二)

119:25 

119:28 

119:41 

119:49 

119:58

119:65

119:76 

119:107 

119:116 

119:133 

119:149 

119:154 

119:169 

119:170 

==========

 傳道書

離開神的人生將是虛空的虛空

【笑擁江山夢】(詞:陳自為;主唱:高勝美;中視戲劇一代皇后大玉兒主題曲)

笑擁江山共築夢,醉看清風入簾隴;

雲是衣裳花是容,片片都有我的夢。

天長地久是多久?愛到怎樣才算濃?

千糾萬纏都是愛,管他來去太匆匆。

    盼呀!盼的都是空呀,都是空呀!喚呀,喚的都是風;

念呀!念的都是痛呀,都是痛呀!等呀,等的都是夢。

【空空歌;空劫半僧功】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東昇西墜為誰功。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黃郊土一封。

酒也空,氣也空,

世間浮華、世間浮華、世間浮華是一陣風。


========

太19‧13-15

參:後續可10:13-16處

=======

馬太福音26:6-13

 馬利亞把極貴的香膏澆在主身上,但被其它人批評

ㄧ、把握時間時機,用在主身上;罩子放亮點

二、不隨便評斷別人、不隨便用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別人身上、

三、省思各事物價值的先後次序、誰是最值得付出與愛的對象?

四、思索:愛、事奉、熱心、善意好意是否符神的旨意?我們自以為的善,會不會在神眼中並非如此?

五、述說與記念- 神愛世人,人愛神

========

可10:13-16

(太19‧13-15;路18‧15-17)

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


一、當尋求主的意思

二、別自以為是或自以為好心而自行做決定卻非主的意思

========

馬可福音14:3-9

(參:馬太福音26:6-13處)

===

路加福音10:38-42

   馬大與馬利亞

忙碌煩憂vs到主面前聽主的話(上好之福)

獻祭VS聽神令(撒母耳記15:22)

需用的飲食vs看重祂的話(伯23:12


    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自己的工一樣。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來4:10-11)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賽30:15-16

=====

路加福音5:33-34

  新郎與伴友同在時,豈能叫伴友禁食?

一、操練倚靠主而得平安安息喜樂

二、心向著神 與神同在同行

====

路18‧15-17

(參:可10:13-16處)

==========

約翰福音2:13~21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見殿裏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裏,耶穌就拿繩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他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
因此猶太人問他說:「你既做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19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20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21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

■要為神的殿/神的家有熱忱;關注神家/聖殿

一、物質的殿:聖殿的重建

聖殿的重建 是末日迫近的大指標之一,因末世若干場景是發生在聖殿。參聖經:啟示錄11:1~2、但以理書9:27;12:11、馬可福音13:14;馬太福音24:15;帖撒羅尼迦後書2:3~4 、瑪拉基書3:1~2     

二、肉身的殿:要注重身心健康、做活祭

三、靈性的殿:靈宮:教會-基督的身體;基督-教會的頭;新耶路撒冷;靈命的提升、教會的建造

    感謝主藉聖經引導我的心、禱告內容、行動

 



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攝理教(基督教福音宣教會)簡介

攝理教簡介  (資料若有誤,請來賓發表於意見欄以便修正)

(一)基本介紹

攝理教是由教主鄭明析所創立,本來也是統一教會裡的信徒,但後來自說是受神啟示,自稱統一教的文鮮明總裁只是為他舖路的施洗約翰立場,他才是真正的再臨的耶穌。 1978年於南韓月明洞創「攝理教」,在1980年之後,教會又名「世界青年大學生MS聯盟」、「東西基督教聯合」、「國際基督教聯合」(International Christian Association, ICA),到最近的「基督教福音宣教會」(Christian Gospel Mission,CGM)。傳聞指稱,攝理教會光是在韓國就設有二百四十多所分支教會,且幾乎在各大學都設有社團組織。1988年前由香港的一位攝禮教傳道師傳到台灣。在台灣全省各縣市都有教會據點,教徒自稱為「MS」,意思是Morning Star(晨星),因為他們認為基督就是太陽,晨星是早晨太陽出來之後黎明的天空仍看得到的星星,因此以MS自比。設在台灣的教會說,該會在台灣登記的全名是「基督教新時代青年會」(CCYA),屬於基督教。(註:他本名鄭明錫,自稱神幫他改名,告訴他要改錫為析。耶穌死的時候曾經對使徒們說:「我必再來」,攝禮教他們的說法是,耶穌不會親自復活,而是在這時代揀選一個最愛神的人,賦予他使命,膏他成為成約的基督--也就是救世主。他自稱自己讀經超過萬遍,已經把所有的經文都解開了)

(二)經典與教義:

攝理教的基本教義是「三十個論」。其內容包括:前言、講義、看聖經時觀、彼得釣魚、以利亞與烏鴉飯、七階段法則、三分說、比喻論、火之概論、末世論、無知中的悲慘世界、異端之概念、洪水審判、預定論、中心人物論、復活論、撒但論、該隱的個性、靈界論、啟示論、救世主資格論、千年王國論、耶穌與施洗約翰的關係使命比較、兩棵橄欖樹與兩個見證人、一載二載半載、創造目的、墮落論、救援論、歷史論等。

(1.歷史分三階段─舊約、新約、成約(與統一教相同):在不同時代神差不同的中心人物,帶來不同的救贖方法。如舊約中心人物乃摩西(尚有其他偉人)頒律法,人靠律法得救。新約時代,耶穌乃中心人物,人因信稱義。成約時代的中心人物乃鄭明析,人要接受鄭明析乃「再臨主」,且行為要合乎其「話語」才能得救。

2.基督論: 攝理教稱耶穌乃「初臨主」,本來耶穌來是要來做王,帶來天國,但因以色列人不接受他,阻礙延遲了天國的降臨,人的自由意志阻擋了神的旨意,耶穌的救恩沒有完成。攝理教不接受神會違背自己所造的自然法則,因此他們相信耶穌的復活是靈而非肉身的復活。

3.預定論:分絕對預定與相對預定,攝理教認為人的自由意志可以否定神的旨意,如耶穌本不是要釘十字架,但猶太人的自由意志卻否定神的預定,攝理教稱此為「相對預定」。

4.比喻論: 攝理教認為聖經90% 都是比喻,因此將耶穌所行大部份的神蹟皆以比喻來處理。

5.末世論: 攝理教的「末世觀」,類似存在主義的末世觀,所以末世是人「復歸」(悔改得救)前的人生。悔改前的人生就是那人的末世,聖經的末世是比喻性的說法,沒有實際的末世。)

(三)聚會與崇拜:

1、每天四點有自願性的晨禱,要禱告的人自己到教會禱告。

2、除了星期一以外,每天早上都要做「晨更」,教徒們每天6:30到教會禱告.讚美,做為預備,7:00聽牧會者講道到7:30。

3、晚上的行程:

星期一:指導者會議;

‚ 星期二:Campus(大學部的攝理教信徒)聚會;

ƒ 星期三:週三禮拜;

„ 星期四:小組聚會;比如說一個教會會分為長年部、SS(高中以下)、青年部(不在校園讀書的,有在工作的)、Campus則會根據人數再分小組;

… 星期五:晚禱會;

† 星期六:舉辦連結新生(傳道對象)的活動;

‡ 星期日:主日禮拜。

(四)感想:鄭明析擁有相當程度的聰明才智、組織力、口才與個人魅力。他以自己所體會的來述說基督福音,用適合某特定族群的方式來帶領教會,一開始並未有「另立教派」的打算,但是當他的跟隨者越來越多,甚至向海外開設教會時,他受到了「權力」與「驕傲」的誘惑,因而自立新教團並讓自己與其他教派有所區分。

 (本文於2007/10/6取自

 

延伸閱讀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

韓國攝理教教主鄭明析涉性侵21女 一審重判23年

雅古蟹的攝理教觀察

稗子資訊資料區

以神之名,行惡之實

韓邪教教主鄭明析疑性侵台大政大上百女學生 遭通緝至2027年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佛教認為身心障礙乃前世的報應

  佛教相信六道輪迴與因果報應。
然而其卻將人的身心障礙視為前世為不善所招來的報應、
其相信前世不善而輪迴為今世的殘障,
佛教這種說法帶來了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

(關鍵詞:殘障報應、身心障礙因果)

佛教認為身心障礙乃前世帶來的報應                          

  輪迴乃指眾生旋轉於各道之生死,如車輪之轉而無窮也。六道輪迴乃是佛教沿襲外教的三道輪迴而再另外改編。

  六道乃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天道」包含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有諸天,例如兜率天、忉利天、他化自在天等。天道是眾天神、天王、魔王等所待之處。佛教相信兜率天是菩薩下降人間前所待之處。兜率天分內外院,菩薩們住在內院。有些佛教徒還會把別的宗教的神(例如基督宗教的天主上帝、道教的天尊等)圈入天道中,並說天主天尊也在輪迴中尚未解脫云云。基督教徒與道教徒當然不會相信佛教這種說法。
六道輪迴中的「鬼道」則包含各種餓鬼、羅剎等。鬼包含食風餓鬼、食糞鬼、食血鬼、食髮鬼等。
六道輪迴中的「地獄道」的花樣則包含割舌頭、油鍋、刀山、刀鋸、石壓、寒冰、烈火、...等。

  佛教認為各道眾生壽命結束後依善惡與因果報應等輪迴到原來的道或別道。

  佛經另記載地藏菩薩會在釋迦牟尼死以後,彌勒未生以前,擔負救度眾生的重任。而且常住地獄拔苦,因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之願,故以大願著稱。但奇怪的是地獄有閻羅王依眾生的是非善惡審判,但是為何地藏菩薩要去救那些罪犯呢?若輪迴是依善惡與因果報應而輪迴,那輪迴到各道去受報不是應該的嗎?菩薩這樣不是反而干涉那些眾生得到應得的報應嗎?眾生輪迴到地獄本來是依閻羅王審判而分發各層地獄來受報受苦,地獄卻跑出來一個菩薩去拔苦救生滅罪,或跑出阿彌陀佛來讓人免入地獄服刑而直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哪門子因果報應?若罪犯不受刑、不依照司法審判,那視法律與正義為何物? 顯然地藏菩薩的滅罪救生乃賞了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一個耳光。(另參:涅槃寂滅與佛渡眾的矛盾

若地獄的罪犯該救不該罰,但佛陀卻涅槃寂滅,顯然佛祖只管自己涅槃寂靜、而沒有像地藏菩薩「情操偉大」去救地獄眾生;佛陀沒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偉大情操!地藏菩薩比釋迦牟尼佛的心胸寬大。佛棄絕眾生,自己逃脫、狠心離棄六道眾生。 假如佛涅槃寂滅成佛後仍可進入六道幫忙眾生,那麼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待救完地獄眾生再成佛,就是沒必要的,有矯情做作之嫌。佛若涅槃寂滅成佛後不再進入六道幫忙眾生,那麼佛就是絕情、棄絕眾生,自己避苦逃脫六道、狠心離棄六道眾生。  

 [註:佛經記載地藏菩薩的滅罪破因緣法力:"舍婆提國有旃陀羅。名曰氣噓。殺無量人。見佛弟子大目犍連。即時得破地獄因緣而得上生三十三天。"(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九梵行品第八之五);"代受眾生苦供養。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普賢行願品);"我觀是閻浮眾舉心動念無不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地藏經利益存亡品第七)]

  有許多善心人士收養殘障兒、照顧發展遲緩兒童,視他們為天使,從事療育與愛心關懷,這些善心人真偉大。 倒是佛經卻把身心障礙者視為報應。佛教輪迴報應論認為:殘障者是因前世造的業而帶來現世的報應。但佛教這種說法是令人唾棄的。某些人也許有殘缺沒錯,但每個人都有不完美,怎麼能說那是報應?

  佛經何處有說到身心障礙為報應呢?
例如:佛說輪轉五道報應經、六趣輪迴經、分別善惡報應經等

"佛語阿難...為人短小 輕慢人故。為人醜陋 喜瞋恚人故。生無所知 不學問故。為人專愚 不教人故。為人瘖啞 謗毀人故。為人聾盲 不喜聽受經法故。...為人脣缺者 前世釣魚 魚決口故"

"佛告長者子言...一謂此補特伽羅。不信沙門亦不親近。二不信婆羅門。三不信師法亦非親近。四隱法不傳。五伺師法短。六遠離正法。七斷滅善法。八謗毀賢智。九習學非法。十毀謗正見稱揚邪見。如是十法獲報愚鈍"

"若人具形色 恃之而起慢 戲弄於他人 當獲矬傴報。
 若人性慳鄙 善誘佯不聞 彼極重愚癡 當獲聾啞報"

"佛告阿難...為人瘖啞從謗法中來。為人耳聾從不喜聞法中來。"(佛說善惡因果經)

"...受惡報。聾盲瘖啞。以手代言。於善於惡。不能分別。"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行邪見者。種三惡道。若生人中...或復聾盲瘖啞。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惡法之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無信根故。"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佛言...今見有短命人,若形瘢瘡,身體不完,跛蹇禿傴,或盲聾、瘖啞、鼽鼻塞壅,或無手足,孔竅不通,皆由故世宿命屠殺、射獵、羅網、捕魚,殘殺蚊虻、龜鱉、蚤虱所致。"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復受畜生。又經千劫,方得人身。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不久之間,復墮惡道。"(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一)

"佛告阿難:「如其本宿所種諸惡自然得之,或復為盲聾瘖啞愚癡,身生瘢瘡,生無眼目,口不能言,諸門隔閉,跛蹇禿瘺,本自所作自然得之,父母所憎違失法義。所以者何?如是,阿難!宿命所種非法之行。」" (佛說胞胎經) 

"佛告王曰:...若生人中。聾盲瘖啞。人所惡見。所由爾者。皆因前世行本所致也。"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不勝枚舉,佛經裡有太多記載佛陀認為身心障礙乃是前世帶來的報應。

 
  佛教認為身心障礙為報應,甚至有的人會認為殘障是活該,但這種惡毒心態是非常錯誤的想法。這種迷信讓一些社會大眾歧視殘疾、身心障礙人士,也可能讓他們對自己更加自卑、自責。但我們有權拒絕與抵制佛教這種報應說的鬼扯。

 

【參考資料】

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

 

 

【延伸閱讀】

因緣果報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台灣)

認識身心障礙者

殘障聯盟

生命鬥士--力克

沒有四肢,卻有豐盛生命(中文翻譯影片)

佛教的一些迷信



密乘大乘非佛說

大乘非佛說、密教非佛說、密乘非佛說、真言非佛說、密宗非佛說

 

  佛教發展到後來有所謂的小乘、大乘、密乘等宗派,但另有論著與資料說明大乘佛教或密宗的東西根本不是佛陀的教誨、甚至悖離了釋迦牟尼的教旨,相關資料請點選下列網址:

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佛法的流變

佛教史上的偽造--佛經寫成史的偽造

走出彌陀的光環

淨土與禪

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史念原始佛法

被背叛的佛陀

佛教之危機

印順導師對變質禪法之批判及對禪宗之肯定

談北傳大乘思想的流弊 

星雲法師 你錯了! -------試論星雲法師佛教思想的危險性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magazine/rain/rain-24.htm

印順佛學思想的危險性─評印順的中觀思想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magazine/rain/rain-27.htm

印順法師的悲哀

。將佛法世俗化、淺化的證嚴法師(12345678

。慈濟證嚴法師是「宇宙大覺者」嗎???:http://blog.udn.com/hgz88888/3066531

 

西藏文化談:藏密真相之研究

密宗之邪見

達賴寫真網

。讀享杯:http://partakercup.blogspot.tw/search/label/%E7%A5%9E%E6%A3%8D%E9%A8%99%E8%89%B2%E4%BA%8B%E4%BB%B6%E7%B0%BF

 

彌勒佛能下生嗎?

淨土六經的真假

咒語非佛說

咒語非佛說(釋從信)

附佛外道一籮筐

。附佛外道與騙局:http://fake-buddha.blogspot.tw/

以阿含經振興台灣佛教思想

真假邪說

邪見與佛法

  (資料陸續蒐集中)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佛教裡的創世主(佛國淨土的創生者)

 佛國淨土的創生者


  原始佛教乃信奉緣起論、否定創世者
  但後續佛教教義卻另冒出諸佛以願力創生出極樂世界或淨琉璃世界來、出現創世佛的概念
  這無形中讓佛教具有創世者的概念,無從否定外教的創世的概念...

              

緣起論 與 空

  佛陀主張世界萬物都無它的本體,不過是由「因」(Hetu)借著「緣」(Pratyaya)而生「果」罷了。例如蘋果種子是「因」,種入地中,藉泥土、水分和陽光(緣)等的外緣後,最後便生出蘋果樹而結出蘋果(果)。因此,一個蘋果是由「因」藉「緣」而生的。再如一把木椅子,在未被造成前,木料是因;鋸子、釘子、人工等是緣,最後才成為一把椅子。如再深入分析,鋸木頭的那把鋸子也有它成為鋸子的因緣。鐵是因︰人用力氣、用烈火燒鐵而打成鋸子,則為外緣了即使現代用機器製成鋸子,仍需用鐵(因),仍需用機器(緣)。如再更進一步追蹤,造鋸子的鐵也必有它成為鐵的「因」,借著外「緣」的力量而才變成鐵的(亦即鐵的產生過程)。如此一圈圈、一層層的分析下去,每一樣東西則都成了不過是借著無數的因和無數的緣所成罷了。萬物因緣起、也因緣而滅,無恆常不變的本體。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佛教想強調的是︰萬物(或凡物)無「實體」(Reality),僅僅都只是一種因緣和合而成的假存在而已,所以只是一種 Sunya,緣起性空 (這個梵文 Sunya,中譯「空」,譯得不好,易使人誤會,因『空』字在直覺意識中,很容易誤認為是『空無,斷滅』)。 對於「空」,佛經說︰「從緣生勢,無有是處。從緣生者,則是無我,則是空也。從緣生者,則是無來無去,從緣生者,則非真實。」佛教有名的《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Rupa),意為「物質體,能看得見的形狀或東西」。空(Sunya)指「物無本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即「凡能見之物均無實體(本體)︰凡無本體之物即是能見之物」。關於萬物(諸法)因緣生的教義,《增壹阿含經》第二「七邪聚品」︰「諸法亦如是,因緣合乃成,因緣離散即滅」。

 

緣起與創造

  因此,佛教相信宇宙乃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不相信有創世者創造宇宙;佛教藉緣起論而相信無恆常不變者,故不相信永恆之神。佛教也以緣起論來否定其它宗教的創世主的存在。但佛教卻另有著諸佛創生各方佛國淨土的教義,而造成一些佛教教義上的困境,茲說明如後。

佛之願力    

  佛經記載某些佛在還未成佛前的前世曾發願創生另外的境地以便眾生往生至這些世界得以免除地獄、苦難與輪迴,佛經記載至終這些佛如願而成,而產生極樂世界、淨琉璃世界等。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創生者

  無量壽經記載,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捨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第18願:念佛往生願,即願十方眾生,若至心信樂欲生佛國,乃至發往生之十念,則悉得往生。此願為四十八願中之最重要者,故有願王、王本願之稱)。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願而成,其能接引唸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阿彌陀佛有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故三者並稱為西方三聖。 據無量壽經等所載,死後若往生於該佛土者身受諸種快樂,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對境非常微妙、心中舒暢清涼、在心中聞法、供養佛陀,即得開悟。然在該淨土中,另有所謂邊地、疑城、胎宮等處,乃為懷疑阿彌陀佛之救度者之往生地。 願往生此淨土之眾生,由於機類不同,行業各殊,而有優劣之九品,故所生之極樂淨土,亦有九品之別。此外,密教別有九品之說,以上品上生真色地、上品中生無垢地、上品下生離垢地、中品上生善覺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下生無漏地、下品上生真覺地、下品中生賢覺地、下品下生樂門地,稱為九品淨識真如境。 有關極樂往生之教義與阿彌陀佛之信仰,自印度以來即極興盛。於現存藏經中,關於彌陀與極樂之著作多達兩百餘部。此外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地,後代師家之著作與極樂世界變相之圖畫更是不計其數。餘經中雖有文殊、藥師、彌勒等諸淨土之說,然於人間廣為流傳,且成為人類內心渴仰之對象,則獨以彌陀之極樂淨土為最。尤以北傳佛教而言,極樂世界可謂民間信仰之普遍歸趣。

藥師佛-淨琉璃世界的創生者

  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之後成佛、創生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此佛誓願不可思議,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於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讀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四十九天之五色綵幡,其人得以穌生續命。此種藥師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藥師佛之形像,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臺,臺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藥叉眷屬,在各地護祐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 又一般流傳之像為螺髮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並稱為藥師三尊。

其它諸佛淨土

  依據諸佛經的記載,還有其它佛也在各方創了諸佛淨土。例如:阿閦佛...等。

 

結 論

  佛教相信宇宙乃是因緣和合而成、萬物因緣起也因緣滅,不相信有創世主創造宇宙;佛教藉緣起論而相信無恆常不變者,故不相信永恆之神。佛教也以緣起論來否定其它宗教的創世主(例如基督宗教的上帝、回教的真主、道教的天尊、婆羅門教的梵),不過弔詭的是,佛教卻有諸佛以願力在彼方造出諸佛國淨土之教義,這有了創生世界的概念、也造成佛教難以用緣起論來否定外教的創世教義,因為諸佛國淨土乃是佛之不可思議願力而造成,而非諸因緣和合與業力而成。佛教對外搬出緣起論否定創世主,對內卻相信佛創佛國淨土。佛教相信緣起、卻又有「非緣起者」(例如佛國淨土、如來藏、佛性),這顯示了佛教教義的內部矛盾與雙重標準。 (另外,佛教認為各道眾生壽命結束後依善惡與因果報應等輪迴到原來的道或別道。佛經另記載地藏菩薩會在釋迦牟尼死以後,彌勒未生以前,擔負救度眾生的重任。而且常住地獄拔苦,因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之願,故以大願著稱。但奇怪的是地獄有閻羅王依眾生的是非善惡審判,但是為何地藏菩薩要去救那些罪犯呢?若輪迴是依善惡與因果報應而輪迴,那輪迴到各道去受報不是應該的嗎?菩薩這樣不是反而阻止那些眾生得到應得的報應嗎?眾生輪迴到地獄本來是依閻羅王審判而分發各層地獄來受報受苦,地獄卻跑出來一個菩薩去拔苦救生滅罪,或跑出阿彌陀佛來讓人免入地獄服刑而直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甚麼奇怪的因果報應?若罪犯不受刑、不依照司法審判,那視法律與正義為何物? [佛經記載地藏菩薩的滅罪破因緣法力:"舍婆提國有旃陀羅。名曰氣噓。殺無量人。見佛弟子大目犍連。即時得破地獄因緣而得上生三十三天。"(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九梵行品第八之五)])

  佛教原以緣起論來否定創世者,但佛教教義卻有諸佛以願力造出各方佛國淨土來,這樣的佛教教義無形中帶有創造者的概念。既然佛教出現創世佛的概念,就無從駁斥外教的創世者概念,結果就是:佛教教義中的所涵示的創世佛的概念也給自己的「以緣起論否定創世者」賞了自己一巴掌!  (其實大乘佛教的創世佛概念被原始佛教所排斥,這也說明了佛教教義內部的爭議與矛盾,請參以下連結)

 

   【參考資料

佛光大辭典

佛陀的啟示

原始佛教教義的淪亡

。認識佛教最重要的空觀教義

 


   【延伸閱讀

佛教二元思想對立問題

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的差別

被背叛的佛陀

大乘非佛說

試論星雲法師佛教思想的危險性

印順佛學思想的危險性─評印順的中觀思想

印順法師的悲哀

淨土宗受禪宗的貶斥

佛國淨土

西方極樂世界--佛教最後的希望

 

【其它探究主題】

👉佛經記載身心障礙乃前世帶來的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