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百科全書裡的摩門教

  摩門教(百科全書中的簡介)

 

  1830年創立於美國的一種宗教。教徒集中在猶他州和鄰近幾個州。摩門教(摩爾門教)中最大的教派稱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20世紀後半期,教友人數逾700萬,約60%的信徒在美國,其餘大都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加拿大、歐洲(主要是英格蘭)和紐西蘭等大洋洲地區。摩門教總部設在鹽湖城,地方教會由一般信徒管理宗教事務及重要福利活動。新英格蘭貧農之子斯密約瑟在1827年聲稱自天使摩羅乃領受若干金頁片,其上刻有文字。他用烏陵和土明將金頁片銘文譯出,是為《摩門經》。他的3個同夥鄭重證明親眼見過這批金頁片和天使摩羅乃。斯密約瑟率領信徒遷到俄亥俄州吉爾特蘭(Kirtland),當地的坎伯爾派(Campbellite)傳教士里格登率眾歸奉摩門教。斯密約瑟在里格登的影響下,在吉爾特蘭和密蘇里境內設立共產公社式的以諾(Enoch)聯合會;又在伊利諾州建立新城市諾伍(Nauvoo),自任市長兼民兵中將。1844年6月斯密約瑟被伊利諾州民兵逮捕處死。

  經過內部權力糾葛,大多數摩門教徒擁護十二使徒議會會長楊百瀚(Brigham Young),1846∼1847年隨他到猶他州落戶。他們建立鹽湖城,並在英國和斯堪的那維亞等地展開傳教活動。楊百瀚於1851年任猶他准州州長,1852年宣布實行多妻制,後因不服從布坎南總統所領導的聯邦政府而被撤職,於是引起摩門教民兵進行「猶他戰爭」。摩門教徒逃離猶他州北部,沿途焚燒莊稼和草地以阻撓聯邦軍隊追擊。1857年,摩門教狂熱信徒製造米多斯山谷慘案(Mountain Meadows massacre),屠殺向加利福尼亞遷居的非摩門教徒。雖然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布坎南的失誤,但摩門教對猶他州的政治控制就此結束。1890年摩門教宣布放棄多妻制。一個人數較少但勢力不小的派別反對楊百瀚,繼續留在愛荷華州和伊利諾州,會同斯密約瑟第一個妻子埃瑪•斯密(Emma Smith)和他們的兒子斯密約瑟三世,於1852∼1860年成立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改組教會,總部設在密蘇里州獨立城。斯密約瑟三世死後又分出一批小派別。

  關於《聖經》,摩門教認為,只有翻譯正確時,其經文才可承認。斯密約瑟著手重譯《聖經》,但未能完成,在重譯過程中他融合有關他自己出世的預言和摩門教義主要依據的《摩門經》。《摩門經》的文字風格與《舊約》相似,記述勤勞、善良、白膚色的尼腓人被邪惡的紅膚色的拉曼人所滅絕。斯密約瑟還著有其他經典,編入《無價珍珠》(Pearl of Great Price)集裡,還有他自稱根據埃及古抄本譯出的《亞伯拉罕書》和《摩西書》。斯密約瑟出版的《亞伯拉罕書》部分複印本經專家鑑定為古埃及人的普通喪葬儀文。1966年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重新發現其原件,經過考證,證明專家的鑑定正確。摩門教的教義與正統基督教義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它認為神是從人變來,人可以成神;認為聖父、聖子、聖靈3位不是一體;人的靈魂在前生以前即已存在。

  關於摩門教制度與實施,復興聖職以後,消除了神職人員與一般信徒之別。凡年屆一定歲數,所有配稱的男性可被召喚為亞倫祭司(Aaronic priesthood)中的執事、教師、或祭司,再過大約兩年,可接受麥基洗德祭司(Melchizedek priesthood)權柄的召喚而成為長老,並且可被召喚從事18個月的傳教工作。每一定額組組織都有固定人數,且有其個別事工。因此,摩門教徒普遍實行的家庭探訪事工,即是由執事與教師伴隨長老聖職一同進行。被召喚至國外傳教者(費用由其個人或家庭負擔)是長老聖職。長老也可成為「七十員定額組」的七十員,或是教會中「七十員第一定額組」的高級聖職。 (本段於2007/9/22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並做部分修訂)

 

簡介(二)

         被基督教多數教派認為變種或邊緣的教派。正式名稱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美國人史密斯所創。因信奉《摩門經》而得名。1827年﹐史密斯宣稱從天使摩羅尼得到金頁片﹐上有先知摩門所書古埃及文。1830年他宣稱憑神啟將其譯為英文出版﹐即《摩門經》。他的幾名同伴表示曾親見金片與天使﹐後常稱見到異象﹐得到神啟﹐同年﹐在紐約州成立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後多次遷徙。1844年史密斯在伊利諾斯被反對者刺殺。多數門徒在揚格帶領下遷到猶他州﹐並向英國與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傳教。原實行多妻制﹐後遭國家干預而放棄。總部今在猶他州鹽湖城。一部分分裂派成員則建立“經改組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總部設在密蘇里州獨立城。此外還有幾個較小的分裂派散布各地。1890年﹐摩門教多數派正式宣布取消多妻制。 

         經典除英王詹姆士欽定版聖經外﹐還有一些自訂的經書。《摩門經》以類似《舊約聖經》的題材與風格寫成。它說﹐幾千年前有以色列先知利希之子尼菲帶領一個猶太人支派尼菲人遷居美洲﹐並敘述他們因德行而受恩﹐因惡行而遭罰的經歷。但舊約中並無此說。史密斯和揚格以得到的“啟示”選輯的《無價珍珠》和《教義與聖約》亦被視為經典。摩門教認為其首領可以受到神啟﹐主張多神論﹐調和普救論與千禧年論。其特有的教義有﹕上帝具有肉身﹐三位一體的各個位格彼此獨立﹔亞當墮落使人得以繁衍和享樂﹔人在生前以靈體形式存在﹐信仰與勇氣較遜者則生為黑人﹔人若信奉摩門教﹐來生可進化為永生之神﹐神乃人進化而成﹔基督的神性非其獨具﹐他人亦能達此神性﹐道成肉身亦非基督獨有﹐因所有的人亦由靈體降世而取肉身﹔基督降世只救人復活﹐稱義獲救不能只靠信仰基督和史密斯﹐還要靠自身的行為﹐靠服從本教儀規﹑懺悔和浸禮﹔基督再臨統治千年之後﹐人間將出現永恆天國。摩門教還認為基督教會都是叛教與腐化的教會﹐唯有摩門教是真教會﹐主張在美國建立“錫安聖城”﹐實行新的社會制度﹐包括財產共有與多妻制(對於取消多妻制內部仍有爭議)。積極從事實業與政治活動﹐戒煙禁酒﹐但承認娛樂﹑體育和教育的價值﹐強調秩序與道德完善。教制上不分聖職人員和平信徒。教徒8歲受浸禮﹐以後隨年齡增長逐步取得各級資格與職位﹐參加各社團活動﹐並須交納收入的十分之一作教會經費﹐每人自費傳教兩年。入會﹑捐贈﹑婚禮﹑代祖先受洗等儀式十分嚴密﹐聖餐式以水代酒。教職分散﹐權力分級行使﹐有一整套複雜的領導機構﹐由全體大會以信任投票方式授權。教徒大多在美國﹐其餘分布在墨西哥﹑加拿大﹑英國﹑新西蘭等。(本段於2007/9/22編修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簡介(三)

  

  摩門教,正式名稱為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The Church of Jese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那些西元十九世紀中期表明相信摩門經(Book of Mormon) 的人,都被稱為摩門教徒。摩門教堅持在我們現代複雜的世界中,較之在那比較簡單的希伯來時代,更需要神的指引。所以,在本質上,摩門教斷言有一種現代的啟示,就是神把祂宣示的舊的諸項原則,加上新的重要性與完全性,在我們的時代向我們啟示。

  摩門教乃是由一位美籍人士斯密約瑟(Joseph Smith)於一八三○年在美國紐約州創立的。初期這個新創立的教會受到許多的迫害,引起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反對。一八四四年,創始人斯密約瑟與其兄斯密海侖(Hyrum Smith),在伊利諾州之監獄中為人槍殺,時年三十八歲。一八四七年,教會領袖楊百翰(Brigham Young)帶領教徒西下,移居洛磯山脈地區,以猶他州為中心。如今全世界摩門教徒幾達五百萬人,發展至為快速。

  摩門教並未強調對原來基督教的教會有所增減或加以變更,祇是將原來的福音重新復興而已;但是摩門教的確與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派不同,因為該教擁有自己的經典-摩門經。該經是一部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後四百年的美洲大陸紀實,相傳原鐫於金屬片,由先知交給斯密約瑟,並由其譯為英文,於一八三○年出版。蓋摩門原是一位先知的名字,他幫助美洲大陸的居民保存這本紀錄,所以該書即以他的名字命名。摩門教認為摩門經並非取代舊日的聖經,乃是聖經的輔助者,有助於糾正聖經解釋上的錯誤,以及補助被遺漏之教義。除了摩門經之外,其他被視為神聖的書,還有【教義和聖約】與【無價珍珠】等。

  摩門教接受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及救世主,但卻強調天父上帝、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及聖靈是三個分開的個別存在,而不是所謂三位一體。按摩門教的說法上帝(聖父)、基督(聖子)及聖靈雖共有神性,但其統一既非身體的統一,也非人格的統一;神性統一祇是目的、願望與旨意上的統一而已。該教的創始者解說:「聖父具有與人同樣可觸知的骨肉,聖子也是這樣;但聖靈沒有骨肉的身體,而是靈體的人物。若非如此,聖靈就不能居在我們中間。」(教義和聖約130:22)關於救恩的意義,摩門教強調信心的必要,但更強調行為。認為沒有行為的信心,不會帶來救恩;信心與行為配合,才是到達天國的必要條件。關於得救的程度,因為世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義與邪惡,所以在審判時亦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在摩門教的哲學中,沒有再世投胎,沒有涅槃,沒有一個靜止的天堂,也沒有一個火焰的地獄。天堂是由改進和成就而來,是那些藉著服從神的誡命而達成這目標的人的居所。蓋世人以必死之身生活塵世,祇是跨進那偉大的永恆進步之一個階段而已。世人在這裏有機會獲取經驗、進步和成長,將以在這裏所相信與所追求的為基礎,在另外一個世界的生存中繼續不斷地成長。根據摩門教的信仰,人是永恆的生物,生命有不同的層次,不斷前進,導向神的地位。(本段於2007/9/22編修自中華百科全書

 

【延伸閱讀】

摩門教的興起、多妻主義

摩門教的邪靈?

摩爾門經作者把欽定本聖經之在翻譯上的錯誤拿來照抄?

我看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

雅古蟹的摩門教探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